中下游或受限需求下降
对于处于中下游的光伏企业来说,由于项目扩产所需时间较短,赶在市场需求尚未明确趋弱之前通过扩能抢夺利益,则成为普遍共识。
去年6月,太阳能终端需求刚刚启动,主营电池组件的无锡尚德便高调宣布扩产计划,其拟投26.8亿元扩产1GW的产能,几乎翻番;而另一光伏龙头天威英利也在随后的7月8日宣布扩大400MW产能;而已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多晶硅制造商的保利协鑫则在7月29日宣布额外投资3亿美元,兴建位于江苏的产能约1000MW的硅片设施,将硅片总产能提升至3000MW,成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产商。
A股市场,上市公司扩产势头同样迅猛。去年11月4日,航天机电公告称,在已建成的150MW电池片生产线基础上,拟投资新建“200MW高效太阳电池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随后的9日,东方日升也发布公告称,拟投资8.3亿元建设“年产300MW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而更早一些,横店东磁、三安光电、佛塑股份等企业也都相继公布扩能计划。
但难以回避的是,中下游新增产能的快速释放将使得终端供需形势严峻。
据相关统计数据预测,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供应将达到25GW,而终端实际装机需求却只有19GW,中下游光伏产业将出现明显过剩。占据全球中下游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光伏制造业由此无疑首当其冲,市场价格将被迫压低。
据悉,2011年产能超过1GW的国内太阳电池生产厂家将达到11家,此外还有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新近加入,从硅片,到电池以及组件都可能因为产能集中释放而出现阶段性过剩。而届时,这些中下游企业将面临市场分化,实力较强的供应商将具有较大的生存空间,而规模较小、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将遭遇寒流。
“这不难理解,资金充裕的中下游上市公司都开始拓展产业链,做垂直整合,目的就是抵御系统风险。”前述光伏专业人士称。
3月1日,以主营大规格高效晶体硅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的向日葵发布公告称,为稳定公司原材料多晶硅的采购,拟参股焦作煤业(集团)合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后者为专业多晶硅企业,目前产能为1800吨,规划产能18000吨。早于此前,公司还参与了浙江省10MW光伏电站示范项目。
此前的2月23日,超日太阳也公告,拟斥资1亿元收购洛阳赛阳硅业有限公司和上海卫雪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对此明确指出,收购前者主要为整合产业链,提高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而收购后者则是进一步扩大公司原有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的生产规模,突破产能瓶颈。
而截至目前,A股市场普遍被看好的产业链最为完备的上市公司则是天威保变。由于参股25.99%的国内光伏龙头天威英利,公司拥有包括下游组件生产及光伏电站安装的完整晶体硅电池产业链,布局相对完整。据其2010年年报显示,天威英利对天威保变的贡献净利润2.14亿元,占公司净利润的33.77%。
“通过打通上下产业链,可以抵消某个环节所出现的不利影响,这是垂直一体化最大的好处。”在前述券商人士看来。
而目前国内光伏产业除了遭遇原材料采购和终端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窘境外,中间制造产能过大而导致的尾大不掉很可能使得光伏产业反受其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