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多晶硅标准出台 推动行业整合
1月24日,工信部正式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做出明确规定和限制。该标准针对国内低端多晶硅项目污染严重的情况,给行业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多晶硅行业整合在即。
行业准入门槛升高
准入标准要求,新建太阳能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自然保护区、水源区、居民区等环境要求高的区域1000米内不得新建多晶硅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例如,按80万/吨的投资成本估算,每期3000吨/年的产能限制,意味着企业初始投资规模在25亿元。加上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小于30%, 那么初期投资规模将达到30亿元以上,这已经是一个多数企业都难以达到的数字了。再加上银行收紧对多晶硅项目的贷款,依靠银行融资来投资多晶硅项目的道路也被堵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准入标准要求比较高,国内很多企业都达不到,面临的困难不少。他表示,除了资金上的限制,技术上的相对落后也是一大瓶颈。据了解,国外企业在多晶硅提纯技术上实行技术封锁,很多企业的提纯技术都不是最先进的。
多晶硅行业投资大、产出慢,并且今后两年可能面临较大价格竞争和整合压力,这要求经营企业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预见,随着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新的多晶硅项目将大大减少,原有的部分中小型多晶硅企业也将面临更艰难的经营环境。而这些,在客观上可以提高多晶硅质量,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利于我国光伏行业的长远发展。
多晶硅巨头将受益
业内的普遍声音是,准入标准将引发多晶硅行业的大洗牌,小型企业被淘汰,已成规模的大厂将会从中受益。
据中投顾问调查,目前国内的多晶硅厂商中80%都是小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在几百吨左右,这些企业在规模上、能耗上大多达不到要求。
另一方面,光伏市场需求却不会减少。虽然德国已经确定继续削减光伏补贴,但业界预计,整个欧洲光伏市场仍将同比有一定增长。
与此同时,北美、亚洲等地区市场已经启动,市场容量增速快,北美地区2010年新增安装量就达100万千瓦,国内企业占据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市场相对封闭,但增长较快,国内企业同样拥有一定的机会。例如,尚德电力就是在日本占有最高市场份额的外国企业。2011年,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太阳能扶持政策仍将延续,市场发展势头不会减弱。
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被淘汰后,其市场份额将被大企业瓜分。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表示,强者更强、弱者出局,行业格局上可能会更加向寡头垄断靠近。
事实上,从此前一段时间的多晶硅企业发展情况看,大型生产商似乎都在为瓜分市场进行准备。一段时间以来,尚德电力、晶澳等多晶硅巨头都在扩大产能。到2011年年中或年底,尚德电力、晶澳、天合光能、英利等企业产能都将超过150万千瓦。中节能、国电集团、东方电气等拥有强大资金支持的企业也高调进军多晶硅市场。
中投顾问首席能源分析师姜谦预计,准入标准最终会让我国形成10家左右多晶硅生产商。这些企业将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1月8日,中国首台代表国际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在上海成功下线,这被视为中国在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的“零的突破”。“中国造”的PECVD性能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大幅低于后者,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
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有望加速
创造这一突破的是上海理想能源设备公司。据该公司总经理钱学煜介绍,一片“1.1米×1.4米”的普通平板玻璃完成导电层覆膜后,进入PECVD反应腔,完成化学气象材料叠层结构的覆膜,即成为转化率10%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据介绍,该设备采用了创新的超高频射频技术,精密的真空和温度控制技术,快速的自动传输技术以及多腔多片的反应腔系统等,大大提高了产能,其产品性能优于国际一流设备,但价格远低于同等的进口设备。
据了解,从国外进口一台这样的设备要2~3亿元人民币,而我国实现自主生产后,设备价格在1亿元左右。一台设备年产能约有1.5万千瓦,三台设备便可组成一条年产能近5万千瓦的生产线。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的研制成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