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紧了一年有余,市场循环热炒、冷却的题材《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日前“靴子落地”。据规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高于30%,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须大于3000吨/年。从业内获悉,如果按照当前约25亿元的造价计算,意味着资本进入的门槛至少是7亿元-8亿元。
事实上,去年年初就开始的政策吹风,牵动着银行信贷的收紧,已让一大批中小投资客望“槛”兴叹。据了解,这些投资者大多没有专业技术背景,比如在浙江,许多都是原先制造箱包、皮革的手握游资的“炒客”。
技术门槛
这一关系市场“口子”的导向性文件其实胎动已久。早在去年年初,距离38号文颁布只有几个月,市场就传出决策层想动用设置门槛的手段对限制资本过度涌入再施重拳的消息。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从先期酝酿到起草完毕,再到报批后的择机出台,《条件》每走一步都引发争议,中央态度相当谨慎。
但在纠结一年后,一些揣着钱袋亟待上马的中小投资者还是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除了对“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节能环保等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留有口子,原则上,国家将不再新批多晶硅项目。此次《条件》的发布者除了工信部和发改委,还有环保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高宏玲表示,多晶硅本身不是高污染产业,关键是能否做好循环生产和副产物的综合利用,“3000吨/年不仅是资本金门槛,也是技术门槛。 ”
国元证券报告则指出,国内企业引进的第三代设备完全可以做到尾气的闭路回收,但解决污染问题仍需要较高成本,小规模生产企业排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设备的引进并不是简单加法,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一位观察人士如是评价,“3000吨对于大企业来说,基本算不上是槛。”国内多晶硅生产老大赛维LDK公关总监姚峰则表示,从国际角度看,3000吨/年这个标准属于中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