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大任
2006年10月,曾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历练10年的李宗炜来到英利,成为这家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新能源公司的CFO。当时正值英利集团第三次冲击海外上市,李宗炜的直接任务不言而喻。这同时也是一名空降兵融入公司的最佳时机。
由于上市结构的问题,李宗炜首先遇到的是会计准则不一致的难题。“中美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境外销售收入的核算项目、标准也大不相同。如没有统一共识,不仅会造成财务报表的失真,还会损害股东的权益。”加入之后,李宗炜一直组织内部人员进行财务报表的重新编制。上市之前,按照美国会计准则要求,英利出示了2004〜2006年的财务信息,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小组的认可下,美国小组却认为英利的财务报表编制方式不妥,要求重新编制。李宗炜一方面与会计师事务所、承销商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凭借当初在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储备,最终找到了让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目前英利一直采用中美会计双轨制。
对于李宗炜来说,会计准则不一致带来的问题远没有内部治理结构重组艰难。
“英利的起源是民营企业,其背景、管理模式和正规的美国上市公司迥然不同。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最难的部分不是框架程序的设计,而是怎么去执行,怎么把这些规范性的思想灌输到民营企业的各个环节。”李宗炜回忆当年结构重组时,甚是感叹。
李宗炜觉得那段时间过得很艰难。“经常有人质疑,为什么要增加这么多东西,程序冗长,耗费时间;也有人认为,他从公司成立以来就一直按这套方法工作,公司发展的不错,而且就快上市了,过去的方法有何不对。”在重组过程中,李宗炜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沟通与交流,将“萨班斯法案”的要求深入浅出的跟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并将目前各流程存在的问题、风险及后果都分析出来。“推动整个公司流程的更新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需要很高的沟通技巧。”
尽管过程很痛苦,但强势的文化基因最终促使英利于2007年6月8日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而李宗炜也因此获得了英利内部员工的认可,大家对其决策能力的信任度大为提高。
“当时顶着双重压力,既要在公司内部顺利推行流程重组,又要重新编制财务报表现在回过头去看,都觉得当时的工作没有白做,努力没有白费。在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后,公司的管理越来越正规。”
2008年初,为解决该硅料提纯项目一期所需的25亿元资金,董事长苗连生将自己的全部股权作为融资担保。此次融资中,对方设置了一系列复杂的对赌条件,风险极大。然而就在2008年下半年,华尔街金融风暴使英利的股价一度从每股41.8美元下跌至每股2.3美元。同时,英利集团必须在对赌条约规定的时间内还清约定的1.5亿美元。英利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李宗炜再一次被委以重任,六个月内五次前往香港,与十几家债权人展开谈判。最终赢得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金融“对赌之战”的胜利。李宗炜的专业素质和沟通技巧再次得到了肯定。
在2009年9月的一次飞行途中,李宗炜看到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新闻报道,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品牌的机会,一下飞机就跟苗连生沟通了自己的想法,由此促成了这次经典营销案例。在李宗炜看来,CFO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概念,而是一个以财务资金和投融资为中心,向外散发能量的节点,更多的为支撑公司的经营和发展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