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制约行业发展
当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轮快速发展期,许多国内光伏企业宣布扩大其多晶硅业务的产能,但是限制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李胜茂表示,首先,多晶硅的一些关键生产设备还需要大量进口,极大地推高了多晶硅行业的生产成本,这也是国内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相关技术的掌握程度还不够。目前真正掌握改良西门子法的国内多晶硅企业并不多,能够实现闭环式清洁生产的企业则更少。此外,相关部门的多晶硅产业发展规划比较模糊。业界与政府在关于国内多晶硅行业产能是否出现过剩的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多晶硅行业一直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
同时,国家政策对多晶硅产业发展也缺乏有力支撑。国家发改委于今年出台了《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从6月1日开始,对我国多晶硅企业享受的优惠电价政策予以制止。而在我国多晶硅生产中,平均综合电耗约为160-200度/千克,电价成本占据总成本比例超过30%。多晶硅优惠电价政策的取消,必然导致多晶硅生产成本上涨,这也是我国多晶硅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
国内多晶硅如何走出困局
面对诸多发展瓶颈,国内多晶硅行业如何走出困局?李胜茂说:“首先,政府部门要在自身调研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多晶硅行业的发展规划,以便有序引导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发展。其次,多晶硅生产企业要切实提高相关技术水平,加强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增强多晶硅产业布局的地域适应性。最后,多晶硅行业要广泛推行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使市场供求总体保持平衡。目前国内用硅量较大的光伏电池组件企业,基本上都与几大多晶硅生产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光伏联盟的相关人士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他说:“首先应鼓励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多晶硅企业壮大发展规模。”这位人士指出,多晶硅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较高,从国外多晶硅行业的发展经验看,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将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有通过大企业对技术和生产规模的持续投入,才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应鼓励我国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多晶硅企业依靠技术进步、优化存量、扩大发展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