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设备缺失、产品主要出口“三头在外”的严峻现实。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新兴能源和高新行业的光伏产业,不能重蹈我国部分传统工业制造业低端生存的“产业链悲剧”覆辙,应多方合力破除制约因素,抢占光伏产业全球布局的制高点。
投资热潮难掩“三头在外”隐忧
光伏产业火不火?从近期各地密集举行的产业论坛就可见一斑。
9月26日至28日短短三天内,三场各名为“广东光伏产业(三水)国际高峰论坛”“首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研讨会”“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的产业论坛次第在三地召开,南北西部齐发声,国际元素皆具备。
业内人士热衷“聚会”的背后,是我国光伏产业正在兴起的新一轮发展热潮。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洪京一统计,2009年,我国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分别占据全球总产能的25%、65%、51%和61%,而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高达62.7%,实现产能产量是3460兆瓦,占全球总产量的37%,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光伏产品的主要生产国。
此外,据欧洲光伏协会的统计,2009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企业10强中,我国企业已占据4席;我国目前从事光伏产业的企业数量达到580余家,从业人数约为30万人。
我国业已成为全球光伏产品的主要出口国。相关统计显示,2005年至2009年的5年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额增长超过10倍,其中2009年出口产品超过150亿美元,出口比例占九成以上。
然而亮丽的出口成绩单背后,光伏产业的整体发展仍暗藏隐忧。据介绍,占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比重80%以上的晶体硅产品,其主要原材料90%以上产自国外;同时,我国多晶硅提炼技术长期面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而诸如晶硅电池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和自动测试分捡机等高端关键技术设备则都依赖进口。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原料、关键技术设备、市场需求“三头在外”的现象,早已成为我国光伏产业的严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