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业界公认为“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教授,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暨展览会”上表示:“中国太阳能产业应当争取以更高的质量,卖更好的价钱。”
本次展会,共有来自德国、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1408家参展机构带来了自己的最新技术和产品。我省共有142家光伏企业参展,展示内容包括原料供应、主辅材料、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工程及光伏应用器具等。
马丁・格林,全球光伏界最知名的专家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就对中国的光伏产业非常关注。
2007年底起,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量已赶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在我省,一条从工业硅生产到光伏系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原料和市场在外,大部分企业主要赚取中间的加工利润。
然而,世界第一的产能,并不意味着掌握了国际话语权。第四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新闻发言人洪崇恩告诉记者,我国太阳能电池的销售价格在国际上依然是最低的。2009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售价约为1.55美元至1.7美元/Wp(Wp:太阳能电池峰值输出功率单位)之间,第四季度的售价平均只有1.45美元/Wp。“但外国太阳能电池片的售价却普遍在2.0美元/Wp以上。”
影响产品国际销售价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依然是太阳能“应用小国”。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研究院李雷告诉记者,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已从2006年的438兆瓦猛增到2009年的4100兆瓦,短短三年时间,产能提高了近10倍。但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建光伏发电工程却仅为300兆瓦,全国超过90%的光伏组件出口到国外。超高的对外依存度,加剧了市场竞争。
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组件制造由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等特点,吸引了大批生产企业,是光伏产业链中发展最快的环节之一。目前国内已有300多家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封装产能过剩,同时也导致了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我省已建光伏发电工程4.93兆瓦,在建工程35.44兆瓦,2009年新建工程4.75兆瓦。为推广应用促产业发展,去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六个一百加一个基地”计划、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提升战略以及一揽子政策措施。力争到2012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350兆瓦,实现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以上,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谈及中国光伏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时,马丁・格林连说了几个“Quality”(质量)。在他看来,不少中国光伏企业生产的产品都存在转化率不达标以及电路设计不够规范两大问题。要想更具国际竞争力,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是“不二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