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中国太阳能硅晶片生产商浙江昱辉阳光能源公司(ReneSola)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昱辉阳光以每股13美元的价格首次公开发行1000万份美国存托证券(ADS),上市当日,公司股票高开低走,尾盘收于每股12.99美元,与发行价基本持平。
由于股市全球范围内的调整和多晶硅原料紧缺,中国“光伏海外军团”股价集体下挫,首日破发、股价大幅波动甚至遭腰斩的现象频现。
同时,原料瓶颈已成为行业之困。为缓解原料压力,众光伏公司皆向上游挺进,相继投产多晶硅项目。但对比目前各公司所接的大量订单来看,2008年的成本压力仍然存在,多晶硅原料供应仍会是一个大问题。
产能业绩高速增长
2007年是光伏海外上市企业的产能扩张年。2007年底,尚德电力完成产量360兆瓦,预计销售量在363兆瓦-365兆瓦之间,形成540兆瓦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人民币,公司市值也突破100亿美元。尚德三季报显示,2008年底的产能目标是600兆瓦到1000兆瓦。江西赛维LDK也宣布,将按计划实现2007年末400兆瓦的生产能力。
从目前公布的业绩来看,各海外上市
公司2007年都实现了高速增长。江西赛维LDK三季度实现收入1.587亿美元,较二季度增长60%;毛利润为4890万美元,环比增长40%;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160万美元,环比增长45%。三季度公司供货量为78.9兆瓦,环比增长49%。公司四季度预期收入可达1.8亿美元-1.85亿美元,产量预计为87-92兆瓦,每份存证稀释收益预计在0.40-0.43美元之间。
2007年三季度,天威英利实现净销售收入1.7亿美元,同比增长129.5%;尚德电力净销售收入为3.86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3%;天合光能实现营业收入8260万美元,同比增长155%。
昱辉阳光表示,此次融资后,公司单、多晶硅片产能将从目前的300多兆瓦扩大至645兆瓦,有望跻身世界前三大硅片生产商之列。2006年8月,昱辉阳光在英国伦敦证交所创业板市场成功筹得5000万美元资金。去年初,昱辉阳光又在香港成功发行了企业债券。如今,昱辉阳光的注册资本已由两年前的150万美元增至1亿美元。
股价几遭腰斩
与业绩和产能迅速增长相反的是,这些在海外上市的光伏公司股价走势却并不理想。
由于美国股市交易无涨跌幅限制,上市公司股价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品尝“天堂到地狱”的苦涩滋味。纽交所上市的天威英利在上市首日开盘10.80美元/股,收盘10.50美元/股,跌破11美元/股的发行价。而去年12月20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江苏林洋新能源公司上市首日也跌破发行价。
赛维在去年9月曝出员工举报公司虚报库存、原料质量差的“库存门”事件之后,公司股价在半个月内缩水一半。这次风波被海外媒体称为“折射了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
天合光能去年三季报显示,尽管公司营业收入由去年同期的3240万美元攀升155%至8260万美元,毛利率为20.1%,但和市场预期的8280万美元营业收入和2006年三季度26.2%的毛利率相比,表现稍逊于预期。公司表示,业绩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组件均价下滑、多晶硅成本攀高。三季报公布当日,公司股价暴跌23.55%,收于37.37美元。美国其他太阳能类股21日亦同步下挫。
记者发现,海外上市的众光伏公司目前股价与最高时相比几近“腰斩”:天威英利股价在2007年12月26日创出最高,为41.5美元,今年1月29日的收盘价为21.71美元;赛维LDK股价在去年9月27日最高时曾达到76.75美元,12月26日股价为52美元,之后一路下跌,1月29日收盘价为39.66美元;天合光能股价最高时曾达73.06美元,1月29日股价为38.5美元;尚德电力1月3日股价攀上90美元,但1月29日股价为54美元。
订单充足偏遇原料短缺
众海外上市光伏公司目前已签订了大批订单。2007年,赛维LDK与太阳能电池厂家签订了大批供货合约,全球20家知名电池厂商中,有14家是其客户。赛维三季度签订了四份长期供货合同,随后又获取五份订单。有资料显示,公司44%销售收入来自德国客户,37%销售收入来自西班牙,15%的销售收入来自意大利。
在订单充足的同时,原料短缺已成为全行业的发展障碍。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等5个环节。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链5个环节所涉及的企业数量依次大幅增加,整个链条呈金字塔型分布。据统计,截至2007年7月,在海外上市的10家光伏企业中,涉及到硅料生产的仅江苏CSI一家,而且涉及的只是半导体材料再回收,并非硅料工业晶硅生产;仅有4家企业涉及硅片生产,太阳电池和组件环节各8家,应用系统环节涉及6家。
国内的光伏产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近年来,太阳能用单晶硅的原材料多晶硅价格大幅度上涨,由每公斤30美元上涨到每公斤340美元(约2500元)。由于国外企业对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封锁,国内多晶硅一直供不应求。
随着原料价格的上涨,光伏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利润被急剧压缩。德国最大太阳能企业Conergy公司去年底宣布,因为原料价格暴涨,2007年将出现1.5-2亿欧元的税前亏损。
远水难解近渴
“最关键的是发展自己的硅技术,生产自己的硅片。”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表示。
受同样的难题困扰,各厂商只有向上游挺进。2007年,光伏企业掀起扎堆上马多晶硅项目的热潮。无锡尚德电力在青海布点4500吨的多晶硅项目,已于去年3月开工。天威保变参股新光硅业为天威英利原料提供了保障,此后投产的新津和乐山各3000吨的二期项目,则为天威英利今后产能扩张打下了基础。江西赛维位于江西新余的年产6000吨多晶硅项目,已于去年12月动工,预计2008年末完工。斥巨资兴建多晶硅项目的公司还在增加,据了解,2007年仅四川乐山就规划了总计2万吨左右的多晶硅生产项目,一旦产能完全释
放,中下游企业将会压力大减。
但是,多晶硅生产线的建设期较长,一般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此外从投料生产到完全达产还需要3-4年,在这段时间里,光伏产业中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在短期内很难缓解。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日前表示,中国的光伏产业速度发展非常快,产业规模到今年年底应该可以排在全球第三位。但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光伏产业正在承受过去发展过热带来的后遗症。他表示,由于原材料竞争过强,虽然目前有30多家投资硅材料的公司,但至少要到2010年才能看到产能效果。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光伏产业将会有一部分因硅原料的原因而在市场上遭受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