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推出的《光年对话》栏目,以“智核”为锚点,结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每年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聚焦光伏领域的硬核技术逻辑与软性生态变量,通过解读、政策、技术、市场、应用、人才等多重对话维度为行业提供高信息密度决策参考。本期邀请中国恩菲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多晶硅首席专家严大洲,结合新版《路线图》探讨多晶硅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一、最新版的《路线图》对于颗粒硅未来市场占比的预测高于往年版本,您如何看待不同多晶硅生产技术路线的优劣势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答:多晶硅的下游是单晶硅制备,对拉单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安全、质量、成本,尤其是是否有利于日益发展的智能化拉晶系统以及对碳减排指标影响等,需要上下游联动,综合评判。
颗粒硅的生产流程短,硅烷分解电耗低,颗粒硅流动性好,适合连续加料,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有利于单晶制备的形成碳足迹优势,颗粒硅后处理增加了抛光、硅粉筛出和部分氢气脱除处理。我们根据市场反馈,颗粒硅的金属杂质和氢跳问题有了明显的改进。目前,产品市场接受度得到显著提升,是调整预测指标的部分原因。
三氯氢硅法生产的棒状硅生产技术成熟,产品质量稳定,适用于单晶硅多次加料和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工艺,市场认可度高,目前在市场占有率较高。
当下,光伏市场处于非正常的状态,多晶硅企业和单晶硅企业多数都是在亏损状态下运行。两种产品配合使用已有大量的验证,各家企业也都作出自己的判断。
多晶硅两条路线的比较还是要看安全、质量、碳减排、综合收益等因素,我认为目前两条路线都还在发展中,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才能推动中国多晶硅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二、最新版路线图中,综合电耗和综合能耗指标分别较前一年下降4.4%与8.6%。您认为进一步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的方向有哪些?
答:多晶硅安全生产、提质、降本和绿色环保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不断地在为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努力,我也提出“六要”建议。
一是要重视人才与科技创新。形成一大批稳定、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借助对多晶硅生产的深刻领悟,持续的创新与改进,维护设备完好状态,保持安全生产状态。
二是要优化生产工艺。这里面包括提升反应效率,强化工艺运行条件,研究新型高效催化剂、吸附剂等,提升单元产量,降低公摊成本。
三是要提升设备效率。引入自动化与智能化,提升系统效率,减少人力消耗。
四是要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充分回收利用余热,减少能源消耗;增加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降低碳排放指标。
五是要争取更好政策支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包括低价格的能源条件(电、蒸汽、天然气等),争取税收优惠和金融政策支持。
六是要整合上下游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有效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目前,多晶硅处于所有环节中产能供需失衡较为严重的一环,您如何看待未来的产能出清?
答:目前我国多晶硅环节已建成的产能约在至少300万吨以上每年,对应至少1000GW以上的晶硅组件。但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链关键原材料,却出现了供需失衡严重的现象,对行业影响极大。
我认为多晶硅产能可能要面临四个方面的考验。
第一,严酷的市场竞争。随着新产能释放,市场竞争加剧,成本高、效率低、资金实力薄弱的企业将逐步退出,而人才团队优势明显、资金力量雄厚的企业可借此推动行业整合。
第二,人才团队与技术进步。拥有稳定的人才团队,借助对多晶硅生产的深刻领悟,能够持续的技改和技术升级,努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否则,已有产能也将有可能沦为落后产能而被淘汰;
第三,政策调控。政府可能通过环保、能耗等政策限制低效产能,推动行业向高效、清洁方向发展。
第四,国际竞争格局与合作。全球光伏市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多晶硅供需,国际贸易摩擦或合作将间接推动产能调整,拥有国际市场优势的企业,可以借助产能转移,扩大生存空间。
总体来看,未来多晶硅产能出清将依赖人才、市场、技术、政策和全球市场的共同作用,最终实现供需平衡和行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