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集中式光伏项目主要分布在凉山、甘孜、阿坝及攀枝花等“三州一市”的高海拔山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临六大核心挑战:气候寒冷且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影响电气绝缘,紫外线辐射强加速设备老化,极端天气频发增加施工难度,植被稀疏导致生态恢复困难,以及复杂地形带来的冻土、地震、泥石流风险。
这样严苛的条件,该如何发展光伏?
2025年3月13日,“四川新能源电力发展大会”在四川成都隆重召开,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分公司专业总工兰江分享了高海拔及山地光伏电站的破局之道,为破解复杂地形光伏项目建设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 设计破局:从“地形适配”到“生态友好”
针对复杂环境,成勘院提出六大设计原则。一是地形适应性优化;二是紧凑化设备布局,减少植被扰动;三是模块化装配,提高施工效率;四是多专业协调设计,建立高精度的三维场地模型,模拟设备运输、雪荷载分布等关键工序。五是气候适应性,考虑防冻融结构设计、紫外线防护技术;六是绿色技术集成,注重生态及地貌修复,生态敏感区要采用敏感的施工技术。
█ 设备选型: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
兰江强调,高海拔设备选型需打破常规思维。光伏组件选型需综合考虑抗风压、雪荷载、耐候性等多方面因素,尤其边框与玻璃厚度要适应高海拔风压变化;逆变器则倾向组串式方案,其MPPT损耗低、直流传输损耗低等优势更适配高海拔复杂地形,同时关注其耐候性、宽温范围、电气性能强化、轻量化与运维适配性、交流绝缘监测及散热与能效等关键特性;箱变选型则倾向于华式箱变,兼顾散热与占地面积适配性。
█ 山地精细化设计:每一度电的“地形博弈”
山地光伏精细化设计是提升项目效益的关键。容配比选择以度电成本最低为导向,间距设计采用不等间距并借助专业软件分析坡度坡向,精确计算阴影长度实现土地精细化利用,同时平衡施工难易性;倾角设计遵循发电量最优原则,结合地形多维度对比论证支架朝向与倾角;环水保措施注重减少动土,优化道路、排水沟、边坡设计;设备布置遵循行业共识,逆变器与箱变合理布局。
光伏支架结构设计在复杂地形下需充分考虑风特性影响,传统施工方式易破坏生态且面临诸多难题,型钢桩、螺旋钢桩、锚杆基础等新基础形式应运而生,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适应性、抗剪强度与施工难度等问题。
山地光伏道路设计受地形地质制约,选线难度大、交通负荷与运输条件矛盾突出。通过模拟道路特点优化设计参数,借助智慧运输系统提升运输效率,成为化解难题的有效途径。
升压站设计涵盖电气与土建两大方面,针对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导致的绝缘性能下降等问题,常规解决方案包括提高绝缘等级、增加空气间隙、选择耐高温材料等,同时注重设备降容、防冻、散热、防老化等特性。
█ 实践验证:世界屋脊上的绿色答卷
目前,成勘院设计的高海拔光伏项目群已稳定运行。柯拉电站海拔覆盖4000--4650米,嘎斯都电站海拔4600米,昂多4600米,扎拉山4200米,红星4500米。这些案例印证了高海拔山地光伏规模化开发的技术可行性。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