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但对于甘肃会宁三房吴中学的孩子们来说,光伏发电更是改变命运的能源。因为一座29.7千瓦的光伏电站,三房吴中学的孩子们用上了稳定的电,连上了网,享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学习便利,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据了解,三房吴中学位于甘肃省会宁县三房吴村,建于1948年,距县城55公里,1998年才通了电,但直到2008年以前,用电紧张、电压不稳、经常停电等问题长期存在,给三房吴中学师生的教学与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由于缺电,看电视、用电脑上网等看似平常的事情,对当地的师生来说却是一种奢望。每到晚上,学校里的学生们不得不靠点蜡烛和煤油灯来读书写字,昏暗的光线严重影响着学生们的视力和学习成绩。为了做饭,学生们经常挤出时间到山上拾柴,而做好一顿饭往往要花上两三个小时。
为解决三房吴中学的缺电问题,2007年底,英利集团带着价值232.9万元的独立光伏发电设备,行程1500多公里,来到甘肃会宁三房吴中学阳光助学,为师生们建造了一座容量29.7千瓦的光伏电站。电站占地3535平方米,装机容量29.7千瓦,年发电量3万度以上。主体工程包括光伏组件、蓄电池、逆变器、转换器及其它配套发电设施,包括55平方米的配电室1间, 钢丝围栏204米。辅助工程包括修整砂化通往学校道路443米,其中硬化道路100米。
电站有效地解决了三房吴中学师生用电紧张的难题。有了光伏电站,学生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点着蜡烛和煤油灯上晚自习了。明亮、稳定的电灯照明,为学生们学习知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师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做一顿饭就要花很长时间了,因为光伏电站提供的电力非常稳定,能够保障他们正常使用电磁炉,不到半小时就能把饭做好。
从2008年3月至今,光伏电站运行正常,发电量稳定。电站为学校节省了大量教育资金,大大缓解了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光伏电站不仅可以满足日常供电,尤其是在公共电网停电时,有绿色的太阳能电力点亮校园,仍然能使学生保证学习。英利集团还为学生建设了2座太阳能阅报栏,报栏里的多种报纸,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了解了国内外时事动态,增长了科学文化知识。
据三房吴中学校长赵国富介绍,从电站运行至今,正常天气下平均日发电量为120度左右,电站运行后,学校几乎不再使用市电,电站所发电力基本上能全部满足学校教学用电及在校师生的生活用电,每年可节约电费约3万元。
“太阳能电站提供的绿色电力,为三房吴中学的师生带来了方便,为稳定三房吴中学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做出了贡献。”赵国富说,“现在我们学校的成绩是非常突出的,除了会宁县城的四所中学外,在农村的初中里,三房吴中学一直是数一数二的。”
光伏电站带给三房吴师生的是用电的方便,也是更好的教学质量以及更广阔的视野和发展空间。这种作用在电站投入使用后不久后就有所体现。据统计,2008年前三房吴中学考上高中140人,2008年后考上高中180人。2008年后三房吴中学在全县评比第3名,以后逐年上升,2009年和2010年在全县评比第2名,2011年在全县评比第1名。由于三房吴中学的教学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吸引了不少优秀教师。2008年前学校教职工35人,2008年后学校教职工增加到了46人。这座太阳能电站不仅使三房吴中学取得了优异成绩,也推动了整个会宁县的教育水平。2008年前全县考上大学本科1890人,2008年后考上大学本科2080人,2008年前中学升学率75%,2008年后中学升学率84%。
与此同时,三房吴中学用节约出来的电费给学生们添置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增设了电脑课程,为学生们拓展视野,了解大山外的世界提供了便利。学习条件好了,不仅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在不断地提高,而且学会网络应用的学生张亚博,还把从网络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家里人,得到商机的家长,把当地盛产的洋芋销往外地,大大增加了收入,使家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为保障电站正常运行,英利集团专门指派旗下家用光伏团队因能做电站运维方,每年因能都会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对电站进行例行检测与运维。2009年,电站遭到一次雷击,受损严重。校方紧急与因能技术人员联系,工程组张小江得知消息后立即动身赶往三房吴中学。经现场检测,一台控制器烧毁,两台逆变器不同程度受损。“张工马上联系生产逆变器的合肥厂家采购配件,不到一周时间就把电站修好了,而且是他们承担的费用。”三房吴中学负责电站日常维护工作的任保国老师说。
据因能技术人员介绍,三房吴中学光伏电站运行状况良好,组件稳定运行25年没有任何问题。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蓄电池老化,需要进行更换或是做并网处理,因能将会全力帮扶解决这个问题。
“教育至关重要,有教育才有未来,英利因能作为作为清洁能源企业,更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一片蓝天,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因能董事长刘丁涛说。“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做好产品和服务,让光伏发电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改变更多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