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全国两会都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在这样一个时刻,许多业界委员都借助媒体发声,不仅表达了对行业的认识和见解,也透露了自身企业的战略布局。
作为目前极具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战略产业,光伏已成为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一张名片,不仅服务于国内能源转型,也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也作出了贡献。
2017年光伏发电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但补贴缺口的不断加大、平价上网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也在困扰着这一产业。今年两会,哪些代表委员在关注这个行业?他们做出了哪些议案提案?
刘汉元:建议全面清理并减免光伏行业相关税费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议案提及税费问题。刘汉元表示,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中下游环节,都被全额征收各种税费,主要包括:25%的企业所得税、17%的增值税及其附加,还有海域使用费、土地使用税等超过20种其他税费。“各类税费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了影响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影响其比较优势形成,导致光伏发电需要补贴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刘汉元强调。
对此,他提出,建议全面清理并减免光伏行业的相关税费,助力光伏尽早实现平价上网。
谈到光伏扶贫项目,刘汉元表示,自2015年在全国8省48县启动光伏扶贫试点以来,光伏扶贫目前已扩大到全国16省471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装机规模近700万千瓦。通过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已为全国150万农户提供了精准扶贫服务,每年为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相当于每年提供了45亿元的扶贫资金,成为各地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措施。
“但当前我国光伏扶贫项目存在较为零星、分散的问题,导致实施过程当中成本居高不下,运维管理过程中相对困难。”刘汉元表示,光伏扶贫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前端建设,轻后期运维,甚至运维缺位的问题。针对光伏扶贫项目,地方政策往往更注重建设资金层面,对前端建设、补贴都有相关说明,但对后期运维团队、运维资金来源等鲜有顾及。再加上光伏电站运维市场本身也存在行业标准缺失、准入门槛模糊、人员资质参差不齐、低价竞争等诸多问题,扶贫电站的后期运维不容乐观。长此以往,发电收益将无法保证,扶贫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此外,光伏扶贫资金不足、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刘汉元建议:大力发展适度集中化、规模化的村级扶贫电站;加强对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质量的把控,强化村级和户用光伏扶贫电站的运维管理,保障贫困户收益;加强对光伏扶贫的金融支持力度,及时到位政府应承担的项目建设资金。
曹仁贤: 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降低清洁能源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本次上会带来的是关于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降低清洁能源成本的议案。
曹仁贤认为,当前环境保护任务非常繁重,而环境改善的核心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如果人人都使用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贡献将是巨大的,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来改善生态环境。”
曹仁贤建议,为了让清洁能源更好地推广,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人人出一份力,在使用能源方面改变一些固有的习惯。“比如,太阳能发电在能源特性上是属于自然、间歇式的能源,很多人会认为它只在白天发电。目前,我们正在通过技术进步储存这种能源,并和化石能源协调互补。大家可以改变自己使用能源的习惯和消费习惯,通过灵活调节,白天使用太阳能,晚上使用一部分的燃煤,每个人为环境保护做点小的贡献。”
曹仁贤表示太阳能、风能发电成本已大幅度降低。现在风力发电的成本已经接近煤电厂的成本,在未来的三五年之内,非常有可能实现跟化石能源接近的成本。“十年来,清洁能源成本降低了很多,老百姓也是受益的。从这次京津冀限煤和化石能源的使用来看,起了很好的效果,北京的蓝天白云明显变多了。这种方式可以在全国推广,让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尽快提升上来。”
南存辉:实行差异化光伏补贴政策
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涉及新能源领域多个热点的7份提案中,光伏相关提案有5个,分别是关于加快光伏发电补贴拖欠问题、关于鼓励居民民分布式光伏发展、关于建立户用光伏标准、关于细化光伏电站投资开发规范,以及关于深化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
南存辉表示,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包括光伏补贴在内的新能源补贴拖欠,近年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户用光伏的发展仍面临困难重重。除浙江外,绝大部分地方没有地方补贴支持,居民收益难以确保,导致户用光伏推广缓慢。部分地区电费补贴发放不及时、时常拖延,发放周期甚至长达6个月以上。居民电站并网接入时间长,从申请到完成并网需2个月左右。光伏贷金融产品不健全,银行光伏贷业务成本高、标准高、额度低、效率低。
对此,南存辉建议,国家应实行差异化光伏补贴政策。针对户用光伏与地面电站实行不同的补贴标准,建议户用光伏完全参照扶贫的补贴标准执行。此外,地方政府也要出台地方补贴支持。参照浙江运作模式,地方政府可根据地方资源状况出台地方补贴政策。
此外,在分布式发电试点方面,南存辉还建议,应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根据电网公司提供和合法途径获取的数据,对分布式发电试点项目编制电力消纳能力评估报告,组织公开评审,邀请电网企业参与评审并提意见,结果进行专家论证。提高电网企业参与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其责任担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