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一直期待着一份正式出台的针对储能领域的指导文件和价格政策。现在,指导文件出台了,但盈利模式还得企业自己摸索想办法。
10月11日,《关于促进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指出,我国储能技术总体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
《意见》认可了我国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称储能产业并没有形成成熟可靠的商业模式,因此对于储能产业的财政补贴并没有制定具体方案,而是强调以技术规范和标准为基础,在多种示范应用中探索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培育具有盈利能力的市场主体。
同时《意见》也强调,储能应结合电改推进,探索建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体现储能的商品属性,让市场来决定储能的价值。
说白了,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给这样一个还未形成商业模式的产业“一刀切”式的补贴,不如鼓励建设示范项目让参与者自行摸索出一条盈利途径,政府主管部门则负责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化氛围。
中关村储能技术联盟(CNESA)理事长俞振华对无所不能表示,针对目前已有的储能商业模式,长期来看用户侧分布式储能是持续增长的一种模式,但是短期来看哪种模式更有前景还不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中提到的储能与现在随着电动车热火朝天的动力电池有所区别。电动车电池虽然也属于储能的概念,但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商业模式,间接补贴机制也较为明确。此次《意见》中所提到的储能为应用在电力系统中提供电力辅助、新能源配套等服务的储能。
在此基础上,目前储能技术主要的商业模式有三种,即用户侧储能、发电侧辅助以及与可再生能源配套的储能服务。下面,就具体分析下三种模式的特点,略窥哪种模式更有钱景。
2000-2016年我国累计储能装机
来源:中关村储能技术联盟
用户侧分布式:
峰谷电价差大于0.75元/度才有盈利空间
目前是最广泛应用的一种商业模式,据CNESA的统计截止到2016年用户侧储能装机占到了全部装机的57%。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工商业分布式,微电网和多能互补园区的调度。主要的作用是用户侧削峰填谷、需求侧响应以及容量管理。
这种模式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个:利用峰谷价差实现套利和电费管理。套利,顾名思义就是在谷价时充电在峰价时将电售出。目前通过套利实现盈利的空间还很有限,一位储能产业从业者表示,套利需要几个条件:单位能源生产价格低、市场价波动幅度大、终端电价相对高,否则就只能在辅助市场里寻求被征召的机会或者价格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