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以及美国“百万屋顶计划”的提出,让32岁的高纪凡看到了太阳能行业在时代洪流中的重要地位。抱着“国外能干,我也能干好的决心”,高纪凡成立了天合光能,致力于将光伏和屋顶结合,让太阳能走进千家万户。
然而,当时光伏系统成本高达每瓦十几美元,中国光伏应用端开拓举步维艰。面对“市场在外”的现实,高纪凡最终选择以组件产品为武器,从欧洲市场开始,逐步踏上了国际化旅途。发展至今,天合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当之无愧的组件巨头。
20年来,梦犹未冷。国内光伏产业的壮大以及分布式光伏市场的爆发,再一次给了高纪凡实现梦想的机会。在天合富家户用光伏品牌发布会上,高纪凡感慨的说,“20年前,我就曾梦想将光伏和屋顶结合,让每一个房子都成为光伏发电站,让每个老百姓都是太阳能的受益者。如今,这个梦想才刚刚开展。”
第一座光伏样板房
1997年,还在做铝板幕墙业务的高纪凡偶然被人问起“你们做的幕墙只是一些高楼大厦能用,能不能做一种让老百姓们都能用的东西?”
此时,正值美国政府实施“百万屋顶计划”:到2010年要在全美的商住建筑、办公大楼安装100万套光电系统,利用太阳能屋顶发电。这一政策让高纪凡看到了太阳能和建筑结合的机遇,促使他成立了天合光能。
天合光能成立后,一直靠幕墙业务的赢利支撑太阳能业务的研发,探究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历时三年,天合光能终于在2000年建成了第一座“太阳能源建筑系统”样板房,室内没有一个外接电源,所有电器全靠太阳能发电。
“在当时,光伏组件价格是现在的20倍,天合还是坚持做了下来。虽然现在看起来很简陋。”高纪凡介绍。这个样板房吸引了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等领导去进行调研,建设部当时就想在中国推动,把光伏和建筑结合起来,无奈成本太高。
彼时,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开启,光伏应用也仅限于示范项目和国家工程。2002年,天合作为首家民营企业入选中国政府组织的国家“光明工程”。高纪凡回忆,当时天合18个工程技术人员在雪域高原上建了39座太阳能发电站,他们的故事流传为“十八勇士进西藏”。
在当地第一个电站建好的时候,电闸推上去,电灯亮起来,整个小山村沸腾了。“尤其那些孩子们第一次看到电灯,那个眼神让我终身难忘。那个时候对我是次洗礼,更加坚定了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的梦想”。
原装家用光伏系统
梦想虽是美好的,但实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不同于国外光伏应用发端于分布式光伏,从2013年开始,国内光伏终端市场以西北大型集中式地面电站起步,2013~2016年其在新增规模占比分别达到93.8%、80.6%、86.8%和87.7%。
这一主流趋势一直延续至2016年下半年,随着弃光限电、补贴下调以及土地困局等一系列问题,地面光伏电站的开发受阻。相反,更加灵活且叠加补贴、规模不受限等利好的分布式光伏开始成为市场“新宠”。
此时,高纪凡终于等来了机会。
根据规模大小及业主区别,分布式光伏又可大致分为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和户用光伏。特别是后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概有5000万自建房屋,其中约2000万屋顶适合安装家用光伏系统,带来超过100GW装机容量和1.5万亿以上市场规模。
一时间,全数光伏企业悉数进场。而天合光伏也于2016年9月底成立家用光伏事业部,正式进入户用光伏领域。而且令业内瞩目还有,天合在业内率先打起了“原装”的旗号。
天合家用光伏总裁张兵介绍,“所谓原装系统,是在一套原装标准体系下,以优质的硬件配置、专业的设计方案、可靠的质量交付及完善的售后服务,做好家用光伏系统。”
天合之所以坚持“原装”,主要还在于户用光伏市场的大爆发,不仅吸引了专业光伏企业进场,也引起了非专业人士的注意,他们的系统大多以拼装为主,个别企业采用低质设备攒电站,更有甚者从网上“淘”降级组件。
由于大多数用户对光伏发电缺乏相关知识和专业鉴别能力,对电站系统价格更是模糊不清,在购买和初期使用的过程中,很难能发现正规产品和伪劣产品之间的差别,往往听企业一面之词,容易上当受骗。
低质拼装产品不仅给电站质量造成隐患,更加伤害了整个光伏行业形象,造成百姓对光伏的不信任。于是,从天合出发,原装系统、品牌产品成为专业光伏企业共同的呼吁。
此外,天合还举行了千县万镇科普行活动,深入乡镇向广大老百姓介绍光伏发电的系统产品及原理知识,让更多的老百姓提升对光伏发电的认知,了解原装系统与低质拼装系统的差别。据了解,仅4月份,天合千县万镇光伏科普行活动已经普及了80个县市、800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