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证不会取代补贴
实际上,自今年年初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部委联合下发绿证通知以来,网上关于绿证的报道从未淡出视线。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规模的膨胀,补贴资金缺口呈逐渐扩大趋势。数据显示,去年年底,缺口达到了600亿元,今年3月份则显示已飙升至750亿元。这导致行业舆论认为,绿证或将取代运行多年的补贴机制。这“跑偏”的说法,给尚需政策扶植、“只差临门一脚”的清洁能源发展无异泼了一盆冷水。
在绿证自愿认购研讨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处长李鹏一开始便对上述报道做了纠偏:“很多人解读说,绿证是通过自愿认购来解决补贴问题,其实我们并没有这个想法。美国用了大概10年时间,自愿认购占到了新能源消费市场的1/3,我们相信,不管在哪个国家,自愿认购市场都是一个渐进的市场,寄望在很短时间内大幅度替代补贴是不可能的。我们营造自愿认购市场的初衷,更多是凝聚社会共识,这对推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绿证有在其他国家推行比较成功的先例,所以中国政府希望借鉴绿证的方式来解决清洁能源补贴问题,但短期内替代补贴很难实现。取消光伏补贴会有一个过程,预计光伏补贴会延续到2020年以后。”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部分已投运光伏电站仍仅适用于补贴机制,而且国家补贴政策将具备可持续性。未来国家对新能源发展扶持,仍将是各类政策的‘组合拳’。”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也是毫无疑问的。绿证短期内不会取代国家补贴,也不应该取代,应对清洁能源成本降低过程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再多些耐心。”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2020年左右实现光伏平价上网,但同时也要考虑未来确保电力稳定,光伏系统普遍要增加储能的投入成本。呼吁给可再生能源发展多留一点时间和成长空间。“随着储能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多能互补技术等研发技术成本短期内还将很高,依然需要国家的扶持。”他说。
企业多持观望态度
就目前绿证设置来看,仅有陆上风电与光伏电站项目有资格获得绿证,可在“绿证”和“补贴”之间二选一。同时规定,光伏和风电均是1个绿证对应1000度电。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风电和光伏因补贴强度不同,市场无疑将更青睐价格优势更为明显的风电。
有企业就直言:“光电和风电如处于同一资源区时,风电的绿证价将更低,现阶段的买方无疑将更倾向于购买风电电量。同时,不同资源区的光电价格也不同,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远景能源光伏业务总经理孙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度电成本来看,绿证现阶段会更倾向于风电。如果风电都用绿证,新能源补贴缺口将逐步缓解,这样可能会有利于光伏补贴的及时下发,从而促进光伏的发展,推动光伏度电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在李鹏看来,“我们遵循可负担的原则,如果愿意购买绿证,成本最低的清洁能源将优先让渡给消费者,这样用能企业在早期不会增加太多的用能负担。”
曹仁贤认为,“绿证要考虑到前置发电成本,应根据不同发电类型,核定不同的绿证。在现阶段条件下,是否可以考虑1个绿证对应风电1000度电、对应光伏800度电?”
不少受访对象表示,绿证落实为光伏发电释放了市场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补贴资金不足和补贴拖欠的问题。“绿证提供的是一个自愿交易的市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是否交易绿证,毕竟很多企业面临资金链的考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政策研究主任彭澎告诉记者,“走绿证通道”,会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卖绿证来获取资金收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鉴于目前很多实施细则并未出台,不少发电企业和用能企业,对绿证态度是“先观察观察,再等等看”。
绿证多指向消费侧
关于绿证售出价格不得高于相应的国家补贴标准,是否会影响企业出售绿证的积极性?李鹏解释说,“即使不设价格上限,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会有人能以超过补贴的价格将绿证卖出去。设定价格上限只是表明不过度补贴的态度,但本身对于自愿交易的成交价格不会有太大影响。最近也在和相关部门沟通,会有一些优惠政策,第一批绿证只要售出,价格不会比拿补贴的收益低。”
此外,关于“绿证”和“补贴”的关系,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副处长徐国新在研讨会上做了进一步解读,“绿证交易是将售出量作为核减补贴的唯一依据,换言之,不申请绿证、申请绿证不挂牌、挂牌没卖出去的,以上行为都不影响任何发电企业获得补贴。而且发电企业卖出1个绿证,我们也只是通知电网企业来核减1000度电,不会影响到以前,也不会影响到以后所有新能源发电企业获得国家补贴的行为。”
针对流传的“7月1日之后会有相当大比例的绿证卖出,从而可以把这块补贴完全覆盖掉”的说法,李鹏进一步表示,这不是自愿交易承担的责任,“我们更多希望绿证是小而面广、对消费侧的带动,希望各环节积极参与进来。”记者获悉,此前有机构专门开展关于绿证购买意愿的公共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雾霾等环境压力下,85%受访公众认可绿色电力,愿意为绿电买单。
FR: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