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短时期的“乱”,也是“进化”的必经阶段。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每一条新的“出路”最终都会越走越窄?
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循环,总是在费了很大劲儿趟出一个新方向后,很快就在各路人马拼死拼活挤独木桥式的竞争中,造成市场大乱,然后谁也玩不下去。
产业化多年来,光伏业的这种窄路循环似乎一直都没有什么改变。也许,我们是时候重新思考一下当前市场机制背后的思维模式问题了。
防止陷入一线两极思维
作为光伏人,我们当然都希望光伏能够尽快实现平价上网,不再依赖政府补贴,完全市场化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国家的补贴政策,还是电力改革,以及即将全面启动的碳交易市场,都显示出政府在优化清洁发展机制方面的思路非常清晰。而目前被业内企业广泛采用的招投标制度,原本也是一种市场优化机制。
但是,当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被“价格”这一因素左右时,原本看起来很完善的市场机制,却逐步偏离了最初的设计意图,而演变成“越便宜越好”这样一种单线条导向。
这或许正是招投标不断产生新低价的原因所在。
接连产生的招投标新低价,也导致了市场采购人员的困扰,如果其采购价格高出新的低价很多,如何向上司交代?也是因此,每次招投标价格“新低”的产生,才能如此剧烈地搅动市场的神经。
今天的市场,无论买家还是卖家,开口必先问“价格”。但是,光伏应用是一项长线投资,除了价格之外,还有许多需要考量的维度,比如收益、稳定性等。对应到具体的屋顶分布式项目来说,则有产品质量、系统发电性能、安全性、可靠性、日常运维能力、故障检修水平、服务响应速度等,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笔者参加的一次培训课上,老师用“一线两极思维”来批评某些企业经营行为。考虑问题就一条线,要么自残,要么不和对方玩儿了,没有第三种选择。
当下的光伏市场,是否也陷入了这样一种“一线两极思维”中了呢?
特别是在目前这种市场价格出现断崖式跳水的阶段,光伏项目的招标者们,也许应该尝试着跳出“价格”这条线,去看看还有什么是被忽略了的但却至关重要的维度。
我们需要打开格局,开启多元的思维,去设定合格的屋顶分布式项目的全面要求:成本低、收益好、稳定性好。而且,还要从整个系统层面来考量这些要求。
如果只在价格这一条线上来思考,就很可能如同只以转换效率高低论英雄一样,难免失之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