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价格由2016年初的3.9-4元/瓦下降至目前的3.3元/瓦左右,下降幅度将近20%。由此也引发了关于组件企业毛利率的讨论与疑问,价格降的如何之快,组件企业的利润率如何保障。现在业内强调的利用技术进步来推动降本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
无论如何,各组件厂商都探索高效技术路线的趋势很明晰,小编整理了包括晶澳、乐叶以及协鑫三家企业的高效技术路线以及对于领跑者的认识,以供业界参考。
上述三家组件企业在业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协鑫集团之前大部分为多晶产能,日前宣布按照1:5的比例匹配单、多晶产能,两条腿走路;乐叶光伏则是一直专注推广应用单晶,在大同领跑者计划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晶澳在单晶、多晶比例方面则一直比较均衡,以420MW的出货量成为了大同领跑者项目中的最大赢家。
另,下述内容皆为光伏們整理的三家企业演讲言论,不代表光伏們观点。
晶澳太阳能
晶澳太阳能销售总监李栋主要发表了领跑者计划对于行业的积极影响的相关看法。李栋认为,领跑者计划从产业制造到降电价都为行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引导作用。
第一,在之前领跑者没有推出来之前,中国市场也有很好的高效产品,但是在市场上不太被接受,因为它的技术方案跟实际应用的招标会晚半年左右,每年行业的组件功率提高幅度大概在在5到10瓦,最后结果就是说高效产品不被市场认可。自从领跑者推出来,不管是领跑者本身,还是各省份的竞争配置方案,比如去年宁夏,现在河北等都把技术门槛提高了,这对整个产业是有帮助的。
第二,现在行业在物料降本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未来降本只有一条途径就是高技术,单位转换效率更高一点。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295,跟常规的275的单晶差20瓦,意味着单位面积物料可能省7%,高技术多投2%,这样还有5%的降本空间。
第三,以前光伏是在整个全球发达比如说欧洲、美国开始的,我国的制造成本有优势,然而现在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说印度整个亚洲地区,原来的制造成本优势已经不明显,所以必须通过制造技术来提升产业的发展。从这一点来讲,国家能源局的领跑者政策是非常好的。
第四,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制造的竞争力,另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持续的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产业集中度。排名前五的组件企业占比约为40%,从制造业的正常规律来看,这是不正常的。如果前五家占比在80%到90%,这可能是一个产业发展的目标。所以领跑者的推出加快了产业集中的速度,可能真正有效的加快制造业,就是光伏制造业的整合。
晶澳技术研发路线
晶澳是全球首家大规模量产选择性发射极、MWT、背钝化及铝背场及黑硅技术电池的光伏企业,也是首家将二次印刷技术运用到所有生产线中的公司。
晶澳于2013年10月便推出了PERC技术,213年12月推出了黑硅技术,是全球最早推出PERC技术和黑硅技术的企业。大同领跑者项目中晶澳PERC技术博秀组件出货量为150MW,黑硅技术组件出货量17MW,黑硅技术润秀组件150MW。
高效产能支持,保持领跑优势
保利协鑫
保利协鑫表示,由于“领跑者”计划中的单晶效率标准只有较低的17%,主要单晶厂家都可以轻松达到,造成单晶在“众跑”,而不是一部分优秀者带领的“领跑”。
保利协鑫CTO万跃鹏博士介绍道,领跑者计划规定的单晶组件效率对应的电池效率是大于19.6%,而主流单晶电池厂商的基准效率为19.85-19.95%,也就意味着市场上超过80%的单晶组件可以满足领跑者计划,单晶无需费力追求更新的技术。
万跃鹏博士认为,在领跑者计划推出的组件要求标准中,对于单晶的效率要求市场中大部分的厂商都可以达到,故无法起到推动技术创新的示范作用。
责任编辑:solar_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