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欠发达,新疆、甘肃、内蒙古等新能源富集地区自身消纳能力有限,大量富余电能需要外送,但却遭遇到了难题。那就是,我国电源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电网的建设速度,两者之间的规划不配套。据了解,新能源从立项到审批的周期短,而相关电网建设即使审批立项完成,最快的建设周期也要2年至3年。甘肃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更是经历了5年之久的审批过程于去年6月才开工,而距离建成还需要两年,影响了新能源的外送。此外,我国电力负荷中心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西北新能源电力南下势必会对当地发电企业的效益产生一定影响。
如何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为国家新能源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更需要破解新能源弃风、弃光限电困局,从更高层面加强规划设计,盘活全国新能源生产、输送与消纳,全国要形成‘一盘棋’。”一位业内人士建议。
首先,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合理布局的关系。在“十二五”时期的迅猛发展后,新能源的发展步伐不能再一味求快了,而是要更注重稳中求进、合理布局、降低成本。从目前来看,西北、华北地区已有不少千万千瓦级等大规模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在外送、消纳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不宜再大规模进行新能源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则可规划布局海上风电、分布式光电等项目。此外,还要加大科研力度,切实降低新能源装备成本,从而降低新能源上网电价。
其次,要处理好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齐步走”的关系。为解决我国资源禀赋的逆向分布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启动了“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建设,并将于2017年建成投运。届时,现有的新能源输送难题将基本得到解决。但在今后规划新能源建设项目时,要统筹电网规划建设,否则又将陷入新的“窝电”困局。
最后,要处理好能源中心与负荷中心的利益协调关系。要实现新能源的健康快速发展,从根本上看,理顺消纳不畅矛盾是第一要务。为此,应出台全国范围的新能源消纳布局和规划,按照各省(区、市)的能源资源条件、经济总量、电力消费总量及电力输送能力,尽快制定跨省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扩大新能源电力消费范围和比例,支持新能源富集省区加快资源转化利用,尽快把新能源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多名新能源电站负责人也表示了他们更大的希望———增加疆外用电需求和通道,以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更大空间。
储能或可从技术上解决新能源窝电
在全球化石能源日益匮乏和气候变化的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迎来了快速发展。普及应用可再生能源,对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储能技术发展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的必要条件,它可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问题,使间歇性、低密度的可再生能源得以广泛、有效地利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