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这一思考,一些学者开始提出,政府规制对我国行业性产能过剩的影响,并提出投资拉动的宏观经济政策、官员晋升制度、预算软约束、土地模糊产权、环境保护体制缺陷等制度缺陷导致了产能过剩的发生。上述规模经济、过度进入、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干预理论对于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的研究,总的来看,可以分为市场和政府两个促发因素的研究。虽然从市场和政府两个角度的理论研究为后续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市场和政府两个不同视角割裂地阐释产能过剩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两个领域的研究学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沟通。
对我国行业性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的探讨陷入市场与政府究竟谁是引发产能过剩的根源的分歧上。然而,政府与市场并非是割裂的、全然无关的。这里认为,政府干预是诱发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而市场失灵是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实际是政府干预导致市场失灵引发了我国行业性产能过剩。因此,明晰政府干预、市场调节和产能过剩三者的作用关系,是揭示我国行业性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的关键,也更有助于系统性和整合性地提出我国行业性产能过剩的长效治理机制。
基于此,这里以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为例,从政府规制失灵导致市场失灵最终引发产能过剩这一整合的角度,系统分析我国行业性产能过剩的发生机理。研究发现,政府在经济性规制上“错位”、在社会性规制上“失位”,导致了行业发展不稳定、分配不公、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市场失灵现象,最终引发了行业性产能过剩问题。因此,明确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政府需要在社会性规制上“补位”、在经济性规制上适度“退位”,将供求关系交由市场自我调节。
一、案例研究这里以我国光伏产业为例,以GOrt&amP;KlEpper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梳理和呈现我国光伏产业在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未来的新平衡期五个阶段中,政府干预造成市场失灵,并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全面过剩的发展历程。
(一)研究设计以我国光伏产业为案例,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对政府干预下的我国行业性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根据Yin的研究,对于多个不同时点上的案例研究,即纵向案例研究,适合采用单案例研究设计。因此,这里拟选择单个案例对我国行业性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目标案例的选择,这里根据Pettigrew指出的“过程是可透彻观察到的”是变革研究中案例选择的首要原则,选取了我国光伏产业作为案例。虽然,现阶段,我国钢铁、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电解铝和船舶等多个行业都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然而钢铁等传统制造行业在新中国成立初就已经出现,且产能过剩已经持续较长时间。
由于早期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机制与当今信息时代相比有一定差距,获得相对完整和全面的传统制造业的整个发展生命周期的资料具有一定难度。我国真正的光伏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末,发展历程距今只有十多年时间,资料相对完备,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是可透彻观察到的,选择这一行业作为案例是较为恰当的。在资料搜集方面,这里注重资料的多样性,从实地考察、新闻报道、文献检索等多种渠道获得资料,以形成Yin所要求的“三角证据”,提高研究的效度。2010年以来,课题组多次到国家发改委、科委、工信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及江西赛维、阳光能源等光伏企业和地方光伏产业主管部门进行调研,与政府、协会、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长时间座谈,以获得一手资料,修正二手资料的偏误。
(二)案例描述我国光伏产业产品供过于求、产能利用率低、行业性亏损等产能过剩这些表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在充分竞争市场上,产能过剩问题通常是由市场失灵引起的。而在我国的转型经济体制下,除市场因素,政府不当干预的影响较为严重。这里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政府干预引发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过程进行系统描述。基于Gort&Klepper于1982年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新平衡期五个阶段。传统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业的发展是由市场和产品发展决定的,而我国的产业是在市场和政府双重引导下发展的。我国的光伏产业正是在这种机制下,由于政府的推动而过快发展,过早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见图一)。
索比光伏网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