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前向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制度、收购重组下游企业或者投资兴建共同研发体等路径。光伏产业链后向一体化的实施主要在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及光伏发电企业进行,我国光伏产业链上游环节存在对外依存度高、原材料供给稳定性差且价格高等特点,因此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光伏产业链下游企业积极扩展经营范围,根据自身条件和力量向上游光伏原材料生产环节扩展,努力实现光伏原材料一一多晶硅的自主化生产;此外,光伏中下游企业突破上游发展瓶颈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实现,比如兼并收购、与原材料供应商共同建立新企业等方法,从而最终满足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需求。
4.2、改革电力机制,积极开拓市场
中国光伏产业要想得到长远的立足和发展就必须解决光伏市场依赖国外、国内应用市场不足的问题,因此,不断开拓新市场成为发展中国光伏产业的重要途径及关键所在。
首先,不断进行电力体制改革,打破电力垄断和原有利益格局,努力完成“输配分开”、“竞价上网”两大改革任务,打破电力行业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垄断市场格局,实现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有效竞争。其次,应立足国内市场,根据需求意义上的市场扩展来说,近年来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尤其是雾霆天气的不断加重,应该更加关注和大力推广分布式发电,利用好屋顶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此外,从地域拓展方面来说,要深挖日美市场、积极守护欧盟市场、拓展开发南美洲、东南亚乃至于非洲这些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最后,为了满足不同地区的光伏需求,应该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的要求。比如,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气候完全不同,北方干燥少雨,南方则湿润多雨,这样一来北方适宜推广转化率高的单晶硅光伏电池,南方则更适用弱光性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此外,为了满足拓展市场的需求要不断更新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
4.3、完善产业政策,积极进行政策创新
首先,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定位要清晰以及确立政府与企业互动的操作模式。首先,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应着力于促进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扩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光伏产业政策目标要从长远、全局角度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支持发展光伏产业的明确目标,从而激励企业发展光伏产业和个人应用光伏产品的信心。其次,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应与光伏企业进行良好的互动,充分征集光伏企业的意见,考虑企业的实际条件和困难,减小未来政策实施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需要营造尊重企业家精神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个人持续创新精神的提升。
其次,完善光伏产业财税政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实施光伏产业财税相关政策时保持一定的协调性,避免两者偏差过大,在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制造环节过度发展和遭受双反的情况下,要将财税支持向下游应用环节倾斜并适时调整财税补贴政策,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和有力的应对产业风险。
第三,完善相关研发支持政策。加大光伏产业研发投入力度,对光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等活动的投入给予政策鼓励,由于光伏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厂房、制造设备、生产线设备、实验设备等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而且还要对研发、专利等方面投入巨资,因此,在此过程中应为企业研发提供有效、宽松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最后,加强长效政策的制定。实行上网电价调整机制和标杆电价,实施光伏发电配额机制并配套绿色信用证制度和惩罚措施,实施上网电价回报长效机制,协调与电网企业的利益关系,带动电网企业并网购电的积极性,将电网建设提升为一项国家工程。制定并完善光伏市场准入准则,在准入制度方面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度,加强监管,禁止盲目的投入和重复建设,缓解光伏产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积极设立光伏产品质量保证和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光伏系统、太阳能产品等光伏产品的相关标准,严控产品质量,加强产业管理,从而促进光伏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4、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太阳能光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技术实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行业技术水准就决定着一个行业的未来,人才战略就成为光伏产业函待实施的重大问题。
首先,随着近几年来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光伏人才的严重医乏,每年缺口达20万人,这严重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对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操作工、调制工、高职、技校这样低端层面,没有形成设计、研发、制造、装配、调试、售后一个系统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国家、企业、院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光伏高端人才的培养,国家需要加大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力度,为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与资金保障,更为关键的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国内知名院校和重点院校应该全面的开设相关专业与课程,积极参与企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灵活的培养模式,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后备力量。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