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光伏产品的危机应对策略研究
1.1、扶持政策助力整合市场环境
光伏发电市场现阶段仍然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市场。例如在日本、美国与德国,由于政府的积极参与,通过制定相关的光伏新能源政策来进行宣传推广,现阶段在太阳能发电的政策指引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对不错的具体效果,极大地刺激了这三个国家的太阳能发电事业。因此,应对我国光伏产品当前所面临的危机问题,应加强政策的积极引导与推动才用,建立健全行业的前进方针,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并进一步加快落后淘汰光伏产能的退出。
在对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的扶持方针上,应该主要集中于立法指引、购电补偿、税收抵扣或投资补贴等方面。从政策角度去抑制某些光伏产能的盲目扩张,引导国内各大光伏企业去加快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和装备水平,鼓励我国光伏企业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把终端市场做大,解决并网、发电补贴等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应从政策角度去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企业。此外,还应重点支持像生产多晶硅和光伏电池等生产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富含优势的光伏产品的制造企业的大力发展,培养出综合能耗低、物料消耗少、国际竞争力强的新型多晶硅制造企业,以及技术研发能力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的光伏电池制造企业等。
在推行光伏产业经济循环改造的进程中,企业间的信任机制的管理也需要特别注重宏观调控,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是强化光伏产业及其光伏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一体化共生关系,信任机制在建立同时也需要依靠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这里会涉及到各个光伏企业与企业之间心理上的契合博弈、经营开发者的管理等,这都会对企业的合理制度的安排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良好市场环境创新营造的必然性选择。
1.2、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同步发展
面对来自美国、欧盟的“双反”调查,确实是让我国国内多家光伏企业不堪重负。当前我国光伏产业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既是对我国光伏产品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我国光伏产业调整升级的新契机,由于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光伏企业将发展方向转向国内需求和安装市场未必不是一个最佳策略。此外由于现阶段光伏发电成本出现大幅下降后,扩大海外市场出现了许多有利条件,例如可以开发美国、日本,及南非、印度、拉美等新市场,认清了这种市场形势的国内光伏企业,理应尽早开始行动,谋求自我解救。
同时,除了可以绕开欧美贸易壁垒转而去抢占海外新兴市场之外,我国政府以及光伏产业的各界人士没必要再就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政策继续纠结,更重要的是如何立足于中国光伏产业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如果产能过剩这个主要尖锐的矛盾解决了一,双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潜在的国内需求旺盛市场已然成为了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的不二之选。但是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奋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以达到平衡发展。在发展中紧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出台,妥善拓宽销售渠道,因此立足国内市场,拓宽海外市场份额才是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亦是最优良的决策。
1.3、产品品质作为核心竞争力
未来光伏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体现在产品的成本和品质方面,光伏产品的品质因素也关系着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如果一件光伏产品的质量过差,会导致其光伏转换效率衰减加速,产品的寿命就会减短。光伏产品及其系统,并非是普通的消费型产品,更多时候,它们的使用年限可以达到数十年。此外,我国的大型地面电站大多数主要是集中于西北部地区的戈壁、沙漠等地,毕竟那里有着充足的太阳能。但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地方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紫外线超强、风沙频繁、冬季气温十分寒冷等,这些客观因素都给我国光伏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带来了种种考验。
正因为此,我国光伏发电系统应该从太阳能电池板、逆变器到支架,甚至于支架上的每个螺丝,全面提供高质量的保证。如此看来,产品的质量对整个产业的存亡影响巨大,对产品品质的注重也是极其必要的,应重视产品和系统的长远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率以及安全环保性。而对于我国目前发展还不是很平衡的光伏产业链,应将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的发展原动力。加强光伏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在技术上突破相比海外国家落后的科研实力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此外,中国还应该建立高水准的技术研究中心,使之进一步为光伏产品品质与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后盾。
中国光伏产业的科研与制造水平位列于国际行业的前沿,这在我国国内制造行业中是极少可见的。因此,我国光伏产业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完善光伏产业的转型升级,将生产由低端转向高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增强、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摆脱来料加工的生产模式,扶持不断地升级并参与到设计、品牌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当中。为今后维持低成本、高品质,加大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奠定丰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