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到了某家一线组件生产厂家,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将企业进行转型,具体到如何转?
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向产业链的下游转型,简而言之,就是先揽到项目,解决融资问题,再利用自己的组件在成本上的优势,使用自己的组件,自己设计安装电站,拿取政府补贴,最后出售已有电站,或者长期持有光伏电站,使光伏电站成为自己的“现金奶牛”。
这种上,下游通吃的转型,看起来确实很美,想想也是,既让自己产的组件没有销售的压力,因为自己把产品消费了,而光伏电站建成后,收取政府补贴,成为企业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源,每天坐地收钱,想想这种事情,比起天天泡在生产线上,解决不断出现的工厂或者工人问题,这种建光伏电站的收益真是舒服又不动脑筋的美事了。
但显然,这种转型之路并不会如看起来的那般美好。用句话来形容的话,就是“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原因就在于,这种转型最大的困难在于不确定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1)首先在于电站项目的揽收上,即在项目源上大型光伏建设项目只会越来越少。
如果是好的项目,在其前景可以预测的情况下,各厂家都会使出出奶的劲头来得到项目,毕竟可以预见的效益是板上的钉钉-明摆的事情。但如今这种好的大型项目会越来越少了,首先我们看看英国吧。
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部长安伯尔˙鲁德(AmberRudd)日前表示,由于议员对最近决定提前结束陆上风能补贴出现冲突,新的保守党政府“不想要大型太阳能”。规模超过5MW的光伏电站将不再享有英国可再生能源责任支持计划。这个补贴去掉,基本上宣告了英国5MW以上的光伏项目的告吹。
而我们再看看国内的情况?由于新能源所产生的电不能完全消化,出现了“限风弃电”的情况,而面对憎多肉少的情况,在某些西北光伏电站建设比较多的省份,已经出现了,建设一个兆瓦级别的光伏电站,你要投资几千万的工厂或者当地的产业。这叫什么?产业投资换新能源指标政策,
比如,在锡林格勒盟投资一个100MW的电站,需要对应投资该地其他产业2个亿,才能通过该盟级能源主管部门审核通过,拿到建设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估计不少的组件厂家要拿出如此多的资金来投资与这个完全与光伏无关的产业,又且是一个难字了得?
上面的英国和国内的例子,小编只是想说明的是:如今,想拿到靠谱的光伏大型电站项目,只会越来越难了。以后拿到大型集中式光伏项目,估计只有亚非拉国家具备可能性了,无疑,这让光伏组件厂家的转型到安装电站的下游安装商的难度增大,毕竟你连项目都没有,何来成功转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