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龙腾为例,其多年来坚持致力于集热管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集热管的整体性能。常州龙腾总经理俞科总结道,对于集热管的生产,“技术要成熟、设备要稳定、原料要靠谱”。基于此,在完成技术的积累和生产设备的不断优化后,龙腾已开始从原料端来控制集热管品质。由于国内多数玻璃管厂商生产的玻璃管产品难以满足龙腾对集热管品质把控的要求,龙腾在泰兴新建的玻璃管生产线已于10月21日点火,可实现产能25万支/年,这为生产出合规的玻璃管奠定了基础,满足了自身对集热管品控指标的需求。
另一方面,部分厂商的产品已经过实际商业化项目验证,并已拥有大批量出货经验,据威海金太阳总经理康曼介绍,该公司2013年曾对印度AREVA的125MW菲涅尔电站完成独家供货,供货周期仅6个月,证明了其大批量镀膜钢管的稳定出货能力。而龙腾目前也已在某国外商业化电站中斩获数千支z真空集热管的供货订单,其生产线当前正处于单班中速生产阶段,年底即将完成此批海外供货。
除了上述三大厂商外,其它国产集热管产品可能会在此轮示范项目中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预计不会太大。
对国外厂商而言,设备国产化率已被作为本轮示范项目筛选的一个关键考量点,同时,进口集热管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这都降低了示范项目选择进口集热管的可能性。目前,国际集热管领先厂商Schott的产能已经压缩,另一家领先厂商Rioglass则着眼于国内光热市场的启动,意识到实现本土化生产的重要性,正考虑在中国本土设集热管生产厂,以满足未来的市场竞争需要。若其能赶在明年完成集热管生产线的本土化,则其产品将有望获得一定市场份额。
何以分切更多蛋糕?
“蛋糕马上就送到嘴边了,就看你有没有能力吃下去了。”国内某集热管厂商代表如是调侃道。示范项目启动,大批量订单可能将直接送到门上,但压力也随之而来,这种压力更多地来自于集热管厂商自身,如何能保持持续的高品质出货能力?如何进一步提高成品率?
因为多数厂商缺乏大规模项目的实际供货经验,有可能在实际履约过程中无法满足业主的需求,签署的供货合同届时可能将成为供货方的不能承受之重。成品率低、品质良莠不齐,最终的整体成本可能会超出售价,从而陷入“卖的越多、亏的越多”的窘境。保证高品质集热管产品的稳定出货是大多数厂商都需克服的一道难关。
“市场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应用于跌宕起伏的光热市场十分贴切,在过去几年的寒冬期,执著于技术研发、生产品控等各方面能力提升的企业将可以较为轻松地吃下这块“蛋糕”。而对于准备不足的企业,摆在眼前的蛋糕可能也吃不下去。
对于有准备的企业来说,继续扩产或增加投资则反映了其对市场和自身产品的信心。在10月21日新建玻璃管生产线的基础上,龙腾已开始扩大其集热管生产能力,预计明年即可实现16万支的年产能增加额,年产能总计达到24万支,届时其将成为国内产能最高的集热管厂商。俞科表示,“龙腾的集热管镀膜线都是自己设计制造的,因此扩产相对简单。”
同时,威海金太阳目前也已在进行二期产能扩建,预计于明年5月份实现投产,届时可增加3万支年产能。其三期扩产也在计划中,最终可达到年产20万支集热管的目标。同时,新的生产线将实现更高的自动化,简化工人手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品控能力,降低整体成本。另外,威海金太阳的集热管生产设备几乎全部由其自行设计。
康曼表示,根据他们的经验,“生产线从当前状态走向规模化批量化生产能力约需要3个月的过渡期,大批量订单上来,形成稳定的高品质产品出货能力对厂商是一大考验。这时也才能真正检验出一个集热管厂技术工艺的先进性和成熟度。”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集热管生产制造中的部分关键环节如封接工序,目前包括Schott、龙腾等领先集热管厂商均采用全数控自动封接设备,这是集热管实现批量化规模化出货能力的基本保障。而部分集热管小厂依赖人工封接操作,将严重制约其批量化生产能力。在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项目对集热管采购的技术要求中,明确指出供货商应采用自动化封接设备。
若依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所述,在11月底确定示范项目名单。在示范项目电价落地后,预计到明年4月份左右示范项目将集中上马,对集热管、反射镜等关键设备厂商而言,明年中期将是其开始集中安排生产计划、原料备货、筹备生产之时,但要形成稳定的批量出货能力,对几乎所有的国内集热管厂商而言,都需经过为期至少3~6个月不等的过渡期,这样算来,留给其集中生产的时间可能集中在明年八九月份到2017年中期总计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集热管工艺难度较大,对技术、经验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国内集热管厂商尚普遍缺乏大规模高品质产品供货经验,其很可能将成为示范项目建设中较易出现问题的一种关键设备,而对于此轮示范项目建设而言,其成败将直接影响我国光热发电产业的发展前景,采用不合格的集热管产品将为示范项目带来极大隐患,对集热管供货商而言,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场对自己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