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化产业协同发展
11、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发挥长株潭产业集聚和自主创新优势,推进17个千亿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依托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骨干企业,建设全球先进的工程机械区域创新中心和制造中心,打造高端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依托南车株机、南车时代等龙头企业,以及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车和国防科大磁悬浮研究中心,建设全球领先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与制造中心,打造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依托上海大众、湖南吉利、广汽菲亚特、长沙比亚迪、北汽等骨干企业,引导长株潭开展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泰富重工、湘电集团、湖南太阳鸟、益阳中海等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性能船舶产业集群。支持华菱钢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延伸钢铁产业链,打造中部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株洲硬质合金等核心企业,打造有色精品产业集群。依托岳阳长炼、巴陵石化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岳阳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打造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依托远大住工、中联环境、巨星建材、永清、凯天、华时捷等龙头企业,支持绿色建筑、城市垃圾处理、水污染治理及在线监测、大气污染治理、环保消费品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依托杉杉、金瑞、科力远、华联、泰鑫等龙头企业,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蓝思科技和中兴、中电在湘龙头企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格力电器、奥克斯集团等龙头企业及宁乡家电生产基地,打造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依托58同城、金蝶互联、易宝天创、友阿云商等重点企业,支持发展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关的软件开发、服务平台和应用服务,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依托尔康、九芝堂、方盛、圣湘生物等龙头企业,支持化学制剂类药、现代中药、生物药和高端辅料药发展,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南方公司、南方宇航、湖南通发等龙头企业,围绕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通用航空制造和运营,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依托湘电股份、湘电风能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风电装备、太阳能热发电装备、清洁能源装备,打造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依托江麓机电、江南机器、江滨机器等大型军工企业,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依托加加食品、康师傅、华润怡宝等大型食品饮料企业,打造食品产业集群。
1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长株潭智能物流网络、长株潭电子商务示范城及长沙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辐射全国、连接国际的物流平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依托湘潭岳塘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公路物流港等节点,打造长株潭供应链核心枢纽。加快建设长沙与武汉、南昌两小时高效物流服务圈。支持长株潭发展绿色金融,培育"互联网+产业+金融"产业链条,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金融创新示范区和区域金融中心。发挥长江水道、高铁、生态和红色资源优势,与湖北、江西联合打造沿江旅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高铁旅游等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国际旅游品牌,实行旅游信息互通,探索推行旅游"一票通"。依托中南传媒、芒果传媒、天心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广告创意产业园、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品牌优势,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进一步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和健康产业园建设,丰富健康、家庭、养老等服务产品供给。深化长沙、衡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长株潭环境服务业试点。加快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投融资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13、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以湘潭、双峰、汨罗为重点的农机产业基地和长沙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巩固提升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加大以长沙为中心的现代种业支持力度,打造南方种业硅谷。支持长沙、益阳、岳阳等稻谷物流节点建设,岳阳临港经济区肉类、水产品物流节点建设和宁乡、湘潭、华容、衡阳等县域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食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全国"两型"现代农业先行区、都市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旅游休闲农业引领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积极开展农业领域补贴办法改革试点。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支持长沙隆平高科技园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实体。加强与湖北、江西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将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
14、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鼓励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宁乡金玉工业集中区等一批飞地示范园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鼓励长株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建立生产基地,布局配套企业。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进产业双向转移。积极实施"回归工程",鼓励海内外湘商返乡投资兴业和外出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建立相应的创业园。
15、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推进长沙与武汉建设"创意产业园"、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各种形式的跨区域产业合作。建立健全企业、项目转移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统一市场机制,探索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支持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探索组建联合产权交易机构。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搭建创新和共享的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五、推进生态文明共建
16、构筑网络化生态屏障。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联建联动机制,与湖北、江西共同构筑以幕阜山和罗霄山为主体,以沿江、沿湖和主要交通轴线绿色廊道为纽带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屏障,推动城市群"绿心"建设。加强长株潭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长沙、常德等国家级森林城市建设,推进常德、益阳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和长沙、株洲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加强对"一湖四水"的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支持水质良好湖泊(水库)的保护,提高水环境功能区承载力。推进湘江流域产业布局优化和水污染治理,将洞庭湖及四水流域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洞庭湖国家公园建设。构建罗霄山区自然和谐的生态网络系统。大力支持区域内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大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实施绿心保护工程,争取绿心所在县市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改善衡山、武陵山北段等山体生态质量。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生态保护、能源消费双控、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森林湿地面积和物种数量、城市边界限值、矿产开采限制、功能区环境质量)。
17、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加快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长株潭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快常德市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快推进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加强水资源跨区域协调,推广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建筑,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进娄底、衡阳、汨罗、浏阳等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
18、健全跨区域环保联防联治机制。推动跨区域环境统一监测,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加快构建水污染联防联控物联网,探索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大气污染监测立体网络和环保信息交流平台,探索建立环保"黑名单"制度,打破区域间联防联控信息壁垒。推动完善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坚持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开发地区与保护地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努力将"一湖四水"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范围。建立跨区域环境污染应急联动机制,积极推动应急联动预案立法,健全应急指挥协调组织体系,打造突发环境事件"快报快处"通道,共同应对区域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加强重金属污染联防联治,开展以重点区域为核心、湘江流域为重点的区域综合整治。
六、强化公共服务共享
19、加强教育合作交流。加强我省与湖北、江西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合作,推动教师互聘互访,学生互访交流,图书资源共享。探索建立高校跨校双学位申请,学分互认,科研合作。推进长沙、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建设。鼓励企业跨区域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20、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充分发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支持长沙"麓谷"、株洲"中国动力谷"、湘潭"智造谷"建设,在科研院所转制、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科技金融融合等方面率先创新发展。建设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产业园、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等一批科技产业化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情报、知识产权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发展,建立协同创新体系。与湖北、江西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1、加强医疗卫生合作。支持湘雅医院与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开展医疗合作。鼓励大型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和大型民营医疗机构跨区域布点,并加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开放现有国家级、省级医学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建设区域患者"电子病历"共享中心,探索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建设互联互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决策指挥平台和信息监测系统。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家库,建立不定期专家会商制度。建立区域性血吸虫病联防联控机制,统一制订联防工作制度。
22、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推进红色旅游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加快推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探索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实施环洞庭湖博物馆群建设,推动环洞庭湖暨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等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湖南省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新建或提质改造,推进乡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村响"、"户户通"、农家书屋、全民阅读及无线数字覆盖工程。联合开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城市群居民借阅证一卡通服务。推动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等开展省际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依托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参与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会展联盟"。支持"中三角演艺联盟","中三角公共图书馆联盟"、"中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盟"的发展与融合,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23、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发挥长株潭产业和平台集聚人才的优势,打造人才"洼地"。规划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推进长株潭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孵化基地、长沙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建立长株潭引进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绿色通道。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立新型智库人才"旋转门"机制。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创业。实施促进充分就业行动计划,建立失业统计报告制度,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实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工程,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形成跨行政区执法联动机制。
24、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长株潭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和申报。支持成立行业协会联盟,开展跨区域行业合作。建设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共用共享,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交流,协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推进长沙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公共安全领域的跨区域联合执法。加强跨区域城乡消防协作机制建设,加强区域消防基础设施共建、区域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共建、区域消防规划共制、区域消防隐患共控。与湖北、江西合作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公共服务质量评估。
七、深化开放合作
25、强化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落实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三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机制。加快长株潭与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的开发与合作,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资源共享、产业互生、环境同治,建立洞庭湖水系综合治理合作平台,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岳阳、常德、益阳)、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衡阳、郴州、永州)、湘中地区(娄底、邵阳)合作发展。依托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联合申报国家级自由贸易区。
26、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加强环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分工合作,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31市市长论坛,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协作联席会议机制、专项事务合作机制,打造跨区域商务合作平台、物流总部基地和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分销平台,做大做强"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会展品牌。加强三个城市群(圈)口岸监管平台建设和通关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湘鄂、湘赣开放合作区。
27、加强与国内重点区域的对接合作。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提升开放型经济规模和水平。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将岳阳临港区打造成长江中游的重要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国家级保税港区。对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与西部煤炭富集省份的合作,加强与新疆等煤电基地和西南水电基地的对接,加快推进省内天然气输气管道与川气东送、中贵线、中缅线等国家天然气干线的联通,多渠道保障能源供应。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北部湾、海西经济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28、大力推进国际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支持长株潭实施产能装备出海行动、对外贸易倍增行动、引资引技升级行动、基础设施联通行动、合作平台构筑行动和人文交流拓展行动。推动与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以及东欧、非洲、南美等开放合作。加强先进技术、高级人才、产业资本引进和优势产品、技术出口,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金融企业、服务业企业。培育一批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矿业、农业开发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和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扩大对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