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青岛即墨市举办的“首届中国光伏农业发展论坛-2015峰会”上,青岛市“海上丝绸之路产业基金”首个子基金花落光伏农业。作为全国第一个针对光伏农业的大规模专项基金,该基金由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盛日电”)联合青岛城投集团、国家开发银行和光大银行共同出资设立,基金总规模为100亿元,其中一期投入30亿元,专门用于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建设和运营光伏农业项目。
一直以来,我国光伏发电呈现“发电在西部、用电在东部”的局面,消纳限电问题日益严重。而东部地区建设传统地面电站,又面临着人多地少,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但是我国拥有1.35亿公顷农用地,超过200万公顷的设施大棚,且多数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光伏与农业的跨界联姻应运而生。
“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是光伏与设施农业结合的主要形式,这种模式在租用的农田上建设高标准设施大棚,棚顶发电,棚下种植,不改变原有农用地的性质,为光伏电站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设施支架的成本分摊,可以减少大棚农业投资40%左右。”昌盛日电董事长李坚之说,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收期是8至9年,而农业设施大棚的回收期在7年左右,有政府补助的话甚至4至5年就可以回收成本。
正因为如此,最近一两年光伏农业大棚规模迅速扩张,光伏农业项目已占到2015年上半年备案项目总数的30%左右,成为光伏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100亿元的光伏产业基金专项投资于昌盛日电在全国各地的光伏农业项目,规模预计在1GW,未来两年将继续扩大,达到3GW。”青岛城投相关负责人透露说。
事实上,这只是青岛即墨市“以PPP模式打造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的一个侧影。目前,已建成光伏农业大棚电站40MW,年底前将再并网60GW,年发电量达到1.2亿度,光伏农业产值、光伏发电收入分别达到3亿元和1.44亿元,未来三年将推广发展到30000亩的光伏农业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