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公布了光伏“领跑者”认证计划第一批申请企业名单。本次“领跑者”认证计划参与企业共有73家,其中光伏组件企业就有23家。行业从业人员,看到如此多的光伏企业积极申请加入“领跑者”计划,感到高兴。细看这份名单过后,又有一丝遗憾。几乎所有企业申报的技术类型都是晶硅,专注薄膜技术的,仅有汉能控股集团1家。
作为公认的太阳能领域的二代技术,薄膜太阳能已经成为欧美重点扶持的技术。相比作为一代技术的晶硅电池,薄膜电池的弱光性好、热敏感度低、综合发电量比晶硅高10%-15%,而且质量轻、可以弯曲、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晶硅电池。但是,23比1的现象充分说明,在薄膜太阳能领域,中国再次面临被欧美甩下的危险。
以美国最大的光伏企业First Solar为例,在奥巴马政府的重点扶持下,不仅其碲化镉薄膜组件转换效率一再突破,达到创纪录的18.6%;近年来更是积极向亚洲扩张,企图抢占中国光伏市场。与此同时,德国老牌设备制造商Manz也开始进军中国,并在不久前宣布其量产CIGS薄膜太阳能组件的转换效率突破了16%。而在德国的主导下,欧洲8个国家11个机构更成立了专门的Sharcs25组织,获得充裕的资金支持,其目标就是在效率和成本上,取得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优势。
尽管汉能集团通过一系列兼并收购,已经掌握了全球领先的薄膜技术,CIGS(铜铟镓硒)经认证的实验室转换效率达到21%,砷化镓达到30.8%。但与欧美政府的扶持相比,无论是在融资环境、税收优惠、专项资金等各方面,中国政府对薄膜太阳能产业的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否则在此关键技术上落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将继续受制于人。从欧美经验来看,中国在至少以下三个方面还要下功夫:
一是加大对薄膜技术的扶持力度。相比晶硅,薄膜太阳能的研发和生产,需要的资金量更大,粗略统计表明,在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美国能源部等向其提供了超过80亿美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6.2096, 0.0001, 0.00%))的补贴和低息贷款。如果没有国家的资金支持,单靠企业方面的一己之力很难实现全行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改善薄膜企业的融资环境。由于受晶硅产能过剩的影响,金融机构对薄膜企业也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国家可以考虑出台专项基金,对金融机构向薄膜企业的贷款和其它融资工具提供一定补贴,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三是在示范性项目中适当向薄膜产品倾斜。相比产能已经位居全球第一甚至过剩的晶硅产业,薄膜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规模还不大。国家应当在“领跑者计划”等类似示范性项目中,适当向薄膜产品倾斜,快速增加薄膜产品的应用规模,在应用和实践中,促进其技术的快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