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遭遇“双反”的寒冬,洛阳市光伏企业正加快回暖的步伐:
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将再增加50%的产能,其总公司将全球电站项目总储备由4吉瓦扩至8.5吉瓦;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启动超高纯多晶硅节能技改项目,预计可降低单位生产成本30%……
与此同时,产学研融合进一步发展:洛阳理工学院正与尚德公司联手建立科技研发中心,该校首批光伏专业毕业生即将“新鲜出炉”;洛阳师范学院两名大三学生自主设计的多功能太阳能车棚已申请专利,正在向市场推广……
复苏后的洛阳市光伏产业,目前有何优势、劣势?下一步该如何争大创优?记者就此走访了洛阳市部分业内人士。
1 行业“洗牌”后,亟待争大创优
近日,记者见到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军时,他正忙于扩大产能的工作。“下一步,阿特斯将利用荒山荒坡及废弃的矿井等,建设更多的分布式电站,进一步增加产能,初步设定增加40%至50%。”朱军说。
与阿特斯相似,中硅高科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满负荷生产的前提下,目前该公司已全面启动超高纯多晶硅节能技改项目,预计今年6月完成。届时,该公司可降低中硅能耗20%以上,单位生产成本在原有基础上降低30%,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朱军表示,现在所有的一线品牌都在增加产能,之前遭遇的寒冬实际上就是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洛阳起初依靠丰富的原材料,光伏产业迅速发展,但随着未能撑过“双反”打击的中小企业迅速消亡,行业内的资源进一步向一线品牌聚集。只有努力扩大规模,增加企业实力,才能够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我市的光伏企业要尽快做大做强,形成总部效应。“洛阳光伏产业目前发展的瓶颈是体量不大,缺少制造、研发基地,总部效应不大。像光伏产业发展中的‘嘉兴模式’,就值得借鉴。”朱军说。
2 加大“输血”力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企业要争大创优,在中硅高科董事长李爱民看来,除了“打铁还须自身硬”,政府的扶持必不可少。
政府的扶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河南省属于高电价地区,企业生产成本较高。眼下,为降低成本,光伏行业正逐步向新疆等西部低电价地区转移。因此,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光伏企业在用电上的优惠力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帮助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目前,我市光伏企业仍存在产品较单一、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建议市有关部门为企业提供更广泛的融资渠道,利用引进的资金寻求对下游企业如硅片厂的并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在行业内的话语权。
三是大力营造舆论氛围,为光伏能源的“落地开花”创造条件。目前我市的分布式电站较少,相关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拓。
李爱民举例说,德国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大力推广家庭分布式电站,居民建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铺设光伏组件。
下一步,我市将加大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申报力度,将从省能源局为洛阳市争取更大的份额。2015年,我市计划争取100兆瓦的分布式电站、50兆瓦的地面电站指标,计划完成总投资15亿元;同时,督促市供电公司进一步简化项目并网程序,以实现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电源电网建设同步。
3 “墙内开花”盼“内外皆香”
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副教授贾铁昆认为,洛阳市光伏产业虽然起步较早,光伏企业较多较强,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本地生态链,“这是阻碍洛阳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据悉,作为知名光伏龙头企业,阿特斯的主打市场是日本、美国,中硅高科生产的产品也几乎未在洛阳本地销售。
为何“墙内开花只在墙外香”?
贾铁昆分析,主要原因是企业加工技术落后、成品率低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统一标准;而且,我市光伏产业目前仍呈现上游链条企业过多、中下游链条企业匮乏的局面。
去年6月,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市成立了洛阳光伏产业联盟。该联盟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协调,光伏产业龙头企业牵头,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成立,现有会员单位15家。产业联盟的企业间已进行了包括信息交换、代工采购等信息交流,但距离“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尚有距离。
贾铁昆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指导,改变目前光伏上游链条企业产能大大超出需求的局面,使我市的光伏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和谐分布的局面,同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地区内企业加强合作。
资料显示,未来十年是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阶段。光伏产业年均增长率将超过70%,在世界各种能源增长速率中名列第一。随着光伏产业市场回暖,预计2015年市场需求增速为15%至20%。3月,国家有关部门接连发布文件,提出积极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要全额安排可再生能源发电。
借着各种利好,做强自身,我市光伏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