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企业“走出去”跃上新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前十个月,中国海外投资总额为819亿美元,同比增长17.8%,与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相当。这是继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二个历史发展节点,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在进入从贸易往来全球化到资本运营全球化的新常态。
中国光伏行业从一出生就在国际舞台上与国外同行激烈竞争,市场范围从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到美国、墨西哥,再扩展到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产品“走出去”已是常态。日前,国家能源局召开关于新能源装备走出去的座谈会,积极组织推动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发展工作。为帮助解决新能源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政策、技术、资金等相关问题,国家能源局开展了大量工作。早在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就决定建立服务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的协调工作机制。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光伏产业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2009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就占到全球总产量的40%,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产品制造第一大国。如今,我国光伏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光伏电池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多年发展表明,我国光伏产业总体上并未摆脱传统制造业的出口模式,依然凭借劳动力和低价格等优势。物美价廉的中国光伏产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从2011年至今,中国光伏企业已在美国和欧洲多次遭遇“双反”调查。伴随市场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日益严峻。
在光伏企业“走出去”浪潮中,单纯的光伏组件出口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组件生产+电站开发的一体化模式逐渐兴起。
“光伏企业要发展得更好,就必须在输出产品的同时,输出技术和服务,我们现在不光是产品走出去,技术服务打包输出已经成为行业的新常态。”英利集团销售总监赵泽林表示。
作为光伏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英利一直在探索“走出去”方式的转变,在推广领先的光伏发电产品的同时,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向海外市场输出资金、技术和服务,成为提供能源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几年前,英利就把目光投向海外光伏电站建设。2013年12月21日,英利与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竞标,签订阿尔及利亚233兆瓦光伏地面电站合约,拿下海外电站EPC第一单,为项目供应光伏组件并承担地面电站项目的设计和建设。2014年,英利与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合作在阿尔及利亚拿下25兆瓦地面电站项目,并全权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以及施工。
英利在阿尔及利亚这两个项目,都是联合大型央企共同参与。赵泽林介绍,“我们与大型央企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依靠他们的实力和经验,与我们的技术、产品及品牌互补,这种整合优势是竞标成功的根本。”
英利承接海外工程的模式并不单一。“塞内加尔项目是公司独立投标的。”赵泽林说。
近日,第15届法语国家首脑峰会在非洲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作为会场所在地,Diamniadio国际会议中心的屋顶上安装有我国光伏龙头企业英利的光伏组件。据了解,Diamniadio国际会议中心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由英利西班牙分公司与塞内加尔国家电力公司Senelec共同开发,全部采用英利多晶太阳能组件。项目占地2.5公顷,装机容量2兆瓦,年发电量3.7兆瓦时,是目前塞内加尔最大的光伏项目,也是英利在塞内加尔的第一个EPC项目。
光伏企业“走出去”进入新阶段,面对的环境也更加复杂。“之前卖组件,我们与客户是一对一的单线关系。现在除了客户,我们还要协调好合作方、供应商、施工队、银行、法务等各方面的关系,是一个综合的多线联系”,赵泽林说。“挑战多,意味着机会多。除了组件生产成本,我们还能拿到电站设计、建设甚至是运营服务的这部分收入,利润空间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