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至今,中国太阳能产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10年来,数以十计的中国太阳能企业借助产业大发展的东风,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这其中,就有中海阳能源集团的身影。
作为中海阳掌舵人的薛黎明,对于10年来的中国太阳能产业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对于中海阳的现状和下一个10年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和谋划。在新近一次采访中,薛黎明与记者分享了自己对行业发展和中海阳转型的思想精华。
记者:这十年来,伴随着光伏产业大发展,行业里涌现了许多世界级的太阳能企业,也出现了极为残酷的优胜劣汰。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企业或个人?
薛黎明:如果要回顾中国太阳能产业这10年,我觉得有一个人和一个企业不能不提,就是施正荣和无锡尚德。2005年,除了《可再生能源法》颁布,还有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就是无锡尚德上市。无锡尚德上市后,次年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以光伏产业聚集的巨大财富,产生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和传播效果,让所有人,包括企业、政府和普通民众,都对光伏产业刮目相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尚德也还在引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虽然它后来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但这并不能抹杀它对光伏产业重要的宣导性作用。后来即使有一些企业在规模上、影响力上赶上甚至超过了尚德,但尚德对中国光伏产业而言,做的是一个从0到1的工作,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所以不管中国的太阳能产业走到哪一步,对尚德的历史地位和贡献都应该有一个准确、公允的评价,它对光伏产业的宣导、普及、推进是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记者:对于太阳能产业、也包括中海阳自身,在这十年发展过程中,您有什么特别的体会要与大家分享?
薛黎明:最重要的一点体会,就是企业强比大更重要。中国太阳能产业、以及中海阳自身,应该说,10年来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冲击。一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当时国外光伏市场迅速萎缩,完全依赖国外订单的中国光伏企业遭遇彻骨寒冬,大量企业停产、倒闭。这次危机,
对中海阳也产生了影响,但冲击不算太大。
因为当时的中海阳主要的市场在国内,而且主要做EPC,加上总的经营规模也就在两三千万左右,对金融机构的依赖性不算太大,所以算是平稳度过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大型企业的衰落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第二个冲击,是2012年,当时由于种种原因,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集体性的抽贷惜贷,导致企业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出现了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问题。这一次冲击,对中海阳的影响就非常大了。因为当时我们已经进入10亿元的发展规模,各板块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金融机构的依赖比较大。当时出现的情况,就是我们的客户不断压后应付给我们的款项,而供应商又不停地催我们还款,银行在这个时候又不提供支持。当然,最后我们也挺了过来。这一次,我们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地反思,因为教训很大,最后就是在管理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研发体系、产业布局上不断完善、日趋平衡、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