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来看,这两次大危机,对行业和中海阳自身来看,既是破坏力极大的负面冲击,也不啻为是一种锤炼,要求企业必须有更强的抗压能力,必须有更稳定的产业结构,更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我们也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不要盲目追求企业规模上的扩张,一定要内部优化、结构优化、管理优化、产业优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企业做强比做大更具长远发展意义。
记者:下一个10年,中海阳会怎么走?
薛黎明:中海阳下一个10年的发展思路,主题词可以用“转型”来概括,包括产业转型、技术转型、结构转型等方面。这个工作,其实早在2011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在布局了。在2011年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判断,未来几年我国的光伏EPC行业将进入竞争激烈的“红海”阶段,利润空间和发展前景将极为有限。当然,我们并不惧怕竞争,但是我们需要新的方向,需要新的空间,需要更长远、更持久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转型,就像当初,我们坚决放弃做离网式太阳能路灯一样,我们也需要重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我们不是完全放弃光伏EPC,至少从目前来看,这还是我们的支柱性产业。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是不是也能做一些从0到1的创新型、引领性工作呢?除了光伏EPC,我们还应该做什么?2011年,我们手里拿着5个亿的资金,面临几个选择,继续做光伏,还是做光热?最后我们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投资5亿元在成都成立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基地,转做光热发电设备。这对于当时我们只有十几个亿经营规模的企业而言,是一件非常大的事,而且也有相当大的风险。
到2013年6月,我们的光热发电反射镜系统项目成功投产,在国内是第一家,在国际上,技术水平也是领先的。现在,这个产品的销售势头非常好,不但在国内市场有订单,在国外,也有较好的业绩。
我们说转型,具体来说,就是在新的业务领域要比别人快半步;在传统业务领域,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大刀阔斧地放弃一部分。按照我们的规划,到2017年光伏EPC占我们的产值要下降到四分之一,其他的三个四分之一将由“销售光热发电、热电联产、民用太阳能发电等新产品,持有部分光伏、光热、热电联产电站的运营权益,光热发电EPC”来承担。
对于这个目标,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现在布局已经基本完成,成熟的产品也有了,可以说,起步非常好。所以我有信心,下一个10年,中海阳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当然,也不排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想法,从而对转型的方向做些调整。比如说,能源互联网。
对能源互联网,现在电力行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也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和定义。我们认为,多种能源形式是完全可以互相融合发展的,传统能源可以与新兴能源融合发展,新兴能源之间也可以相互融合。比如我们正在推动的一件事,就是把太阳能热电联供和天然气的冷热电三联供联合循环起来,这样既能大幅度提高能源的利用总效率,又能为能源互联网的普及推广奠定区域互联基础。现在国家正在倡导京津冀协同发展,这里不仅仅需要产业转型和升级,更需要新技术、新能源、信息流在应用渠道的先行示范,通过这种示范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必将让京津冀地区乃至全中国的天更蓝、水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