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太阳能行业的繁荣
虽然起点很低,但德国引导了全球对太阳能需求的爆炸式增长。
2000年,德国政府开始提供慷慨的补贴,鼓励公用事业公司向私人购买由绿色发电机生产的电能。这些补贴在2004年又有增长。德国政府规定公用事业公司必须签订长期合同,有的甚至长达20年,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支付溢价,而太阳能发电的价格甚至高达每千瓦时0.60美元。这是煤炭和核能发电价格每千瓦时0.12美元的5倍。这样的补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市场,也是尚德最大的出口目的地。2000-2010年期间,欧洲占了太阳能电池板全球需求的80%左右。其它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跟随德国通过了自己的价格激励政策来鼓励安装太阳能设备。西班牙颁布了力度超大的太阳能激励措施,使该国占2008年全球太阳能安装瓦数的一半。
在那10年间,产业政策和“绿色”政治的共同作用显着地影响了当时的全球市场。欧洲的激励和补贴政策导致了全球太阳能产业的快速扩张。从施2001年创办尚德以来,全球太阳能行业发电的总瓦数大约每两年翻一番。2000-2005年期间,全球光伏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3%,从大约20亿增加至98亿。
尚德的崛起
尚德扩张速度更快。在2009年以前,尚德的产量每年都能翻一番。2003-2007年期间,尚德的收入从1390万美元跃升至13.5亿美元,在2010年又翻番至29亿美元。2003-2006年期间,尚德更是实现了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50%的惊人增长。光伏电池和组件的总销售量直线上升60倍,从2003年的6.4兆瓦到2007年的363.3兆瓦,并在2010年达到1.54吉瓦。
那些年中国涌现了数十个太阳能初创公司,并迅速开始扩大生产。中国其它省级政府试图复制尚德在江苏的成功。正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在21世纪的前10年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繁荣的时代。
但施决心把尚德变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公司。他坚信,扩张将使公司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问题是在这个时候,由于多晶硅这一太阳能电池生产中关键的原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短缺,许多太阳能企业很难满足生产需求。
尚德早期的优势之一是它能在太阳能业界多晶硅供应短缺的时候确保得到供货。这是因为尚德能够实现业界最低的生产成本,因而可以适当地为多晶硅多付些钱,而不至于会影响相对盈利能力。
尽管如此,爆炸式的扩张意味着尚德不得不依靠外部融资。尚德的产量增长和债务积累速度使得施与政府任命的李董事长之间产生裂痕。后者反对扩张的速度,以及公司对新设备的支出。施后来告诉《财富》杂志:“这时候,我意识到,在公司拥有控制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我不希望再出现这种复杂的情况。”
2004年,施找到董事会其他成员,说服他们投票赶走李,并给他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的双重职务。2005年4月,施成功地从政府投资者手中买断了剩余的股份,作价8000万美元,一部分是借来的钱,还有一部分是私人投资者的钱,包括高盛、英联投资、江苏小天鹅和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在向外国投资者募集股本金之前,尚德于2005年1月初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成立了一个控股公司。2005年8月8日,尚德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了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上市的工具,并为潜在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做准备。
受德国一家太阳能电池生产商Q-Cells公司上市的巨大成功所鼓舞,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摩根士丹利于2005年12月在纽约以5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尚德的上市。27以任何标准而言,这些风险投资对尚德的投资都是回报丰厚的。尚德的IPO估计是外资投资中国公司有史以来回报最高的项目之一。
凭借此次IPO,尚德还以第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而着称。公司在2005年和2009年两次独立的公开股票发行中从华尔街共融资7.43亿美元。
除了发行股票,公司还承担了大量的债务。2007年2月,尚德通过发行可转换优先票据募集了5亿美元,2008年3月又通过可转换优先票据的发行融资5.75亿美元。2010年,中国政府也介入,通过国家开发银行为尚德提供73亿美元的贷款,资助其继续扩张。
到2007年,尚德已经成为西班牙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德国的第二大供应商,以及美国的第三大供应商。2010年,尚德太阳能产品出货量超过1.57吉瓦,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供应商,并实现了施成为全球最大太阳能供应商的目标。
尚德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自然而然地成了国家利益的代表,其在中国的地位等同于谷歌或IBM这样的著名私企在美国的地位。其股价从2005年12月首个交易日收盘时的每股20.35美元飙升至2008年1月初的每股90美元。2006年4月,北京指定尚德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主体育场130千瓦太阳能系统的独家供应商。尚德还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了太阳能电池板。显然,施的初创公司已经隆重登场了。
加冕“太阳之王”
不过,尚德并没有简单地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虽然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比某些竞争对手要低,但是尚德仍然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集中研究如何将太阳能产品的价格降低到“电网平价,”也就是将太阳能发电成本降到某个价格点,使之在不需要优厚补贴的情况下也能与传统能源发电的价格竞争。
在首席技术官温翰姆的领导下,尚德公司2006年有202名研发人员,其中包括120位光伏技术专家。该团队在2012年增加至450位研发人员和264位光伏技术专家。
尚德还与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包括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和斯威本科技大学、中国的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南京航空大学和江南大学等。除了降低成本,尚德及其它中国制造商还以别的方式改变了全球太阳能市场。多年以来,光伏组件将阳光转换为电能的比率波动较大。例如,一个250瓦的组件可能有±5%的波动。
然而,中国的太阳能公司率先制造销售出没有任何负向波动的组件。这样的改进使得太阳能安装商可以向新购买太阳能电池板的顾客更准确地预估未来可能节省的电费。“中国的生产商确实推动了太阳能组件制造的变革,”马克·霍洛翰指出。他是威尔逊电力太阳能事业部经理和美国太阳能企业协会亚利桑那州分会会长。
2008年,尚德开始将一项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开发的新技术用于商业化生产。这项称作“冥王星”的技术可将高品质单晶硅片制造的光伏电池转换率提高到18%-19%的范围;并将品质稍低的多晶硅片制造的光伏电池转换率提高到16.5%-17.5%的范围。这项技术创新代表着尚德的标准单晶硅和多晶硅光伏电池的转换率大幅度提高,因为以前的转换率分别是17.2%和15.2%。这与行业内高性能单晶硅和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的平均转换率18%和14%左右相比也具有竞争力。
尚德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品牌,其创始人也成为世界著名的企业家和行业巨头。《华尔街日报》将尚德高品质和低价格的组合比喻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价格。”事实上,投资者和环保人士称赞尚德因专注于质量和技术创新而鹤立鸡群,在中国公司中简直是个异类。其创始人施正荣也由于其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个性而被全球媒体誉为“中国新的太阳能王”和“太阳之王。”
有几年,施维持了中国大陆首富的地位。在2008年以29亿美元净资产在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中排名第396位。2006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一篇介绍施正荣的人物特写中热情洋溢地称尚德为“中国的阳光男孩,”并警告美国读者说,如果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还不“开始竭尽所能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清洁能源,中国新兴绿色能源企业家可能要在清洁能源业务中打败我们了。”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