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疑虑资金难入
国家能源局规划,2014年中国将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4GW,其中8GW用于分布式光伏,按照每千瓦光伏投资9000元计算,总共需要投资1260亿元,但由于产品质量存在的不确定性,很多投资者举棋不定。
还有不到一周,中国首个众筹模式光伏电站的集资期限就将结束,但遭到冷遇,业主方联合光伏副总裁邹育德说:“众筹模式在政策和效果方面都不十分明确,未来的前景仍不明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该众筹投资人微信圈中发现,投资者对光伏电站的最大疑虑是产品质量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换句话说,光伏电站能不能发出那么多的电。
中广核应急中心负责人说:“投资是不是成功,最关注的是光伏电站的发电量的利用小时数在我们的设计全寿命周期里能不能达到设计水平。”
在秦海岩看来,目前光伏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质量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融资困难,他告诉记者:“现在借不到钱是最大的问题,金融机构对产品质量、还款能力、项目的收益水平都很关心。光伏产品质量不稳定,金融机构肯定不能放心开展融资工作。”
事实上,风电产业曾走过类似的弯路。国家开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质量差异,中美风力发电机的表现迥异。
“在风电领域,我国风电利用小时数最高的是福建,2666小时,美国风电平均是2700,我国最高的和美国的平均小时数接近,美国最高的发电小时数高我国将近700小时。”谭再兴说:“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个是我国风机的可靠性质量问题,第二个是电网的限电问题。风机质量我国同美国差别很大。”
民生银行存在同样的疑虑,其能源金融事业部经理王广举说:“我们更多考虑投资的回收是否安全,这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出于对光伏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不敢吃下光伏保险这块蛋糕。
“组件商苦恼的是国内光伏市场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很少,”英大泰和财产保险公司处长米岳说,“但保险公司对光伏电站是又爱又恨,对光伏产业看不透。”
目前,保险公司对光伏产品的承保期限大多为1年,这与光伏电站25年的运行期相去甚远,由于缺乏长期数据以及光伏电站运行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保险公司举棋不定。
“我们知道行业亟需25年的保险产品,但很多光伏电站运行两三年后就出现了问题。”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副总经理苏力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