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决策层决定收缩新能源业务,解散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海油新能源”)。
中海油在两周前的一次会议上做出了此项决策。消息人士透露,相关文件已经传达到了个人。除了位于内蒙和山西的煤制气项目外,其他独立投资项目均会遭剥离。为此,中海油专门成立了新能源办公室来处理此事。
多位中海油内部人士及中海油新能源下属公司人士证实了上述事实。1月2日,经济观察报多次致电中海油副总经理吕波,其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截至发稿前,中海油宣传部门给记者的回复为:“新能源公司没有解散”。
中海油的新能源业务主要包括风电、煤制气、动力电池、生物质能、太阳能及氢能。这块业务一直被中海油列为其六大业务板块之一。
至今,中海油在新能源业务上的投资超过百亿元,但除了2012年扭亏实现盈利外,其他年份均在亏损。而这个扭亏,如果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下,是一个难以平衡的规划,新能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和发电企业相比,我们开发风电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势,在陆上,划分到的资源禀赋也不是很好,更何况内蒙和甘肃地区的限电问题严重,直接影响盈利。”在中海油这个动辄上千亿利润的巨头面前,不到1000万元的账面盈利令新能源公司的处境颇为尴尬。
接近中海油高层的人士称,新能源业务一直亏损让决策层失去了继续投资发展的信心,因此决定逐步退出,项目该转卖转卖,股权该转让转让。
解散“平台”
过去六年,位于朝阳区酒仙桥国宾大厦5-7层的中海油新能源一直是中海油拓展新能源业务的“中枢”。
如今,这个“中枢”即将解散。
中海油新能源成立于2007年,业务范围包括风能、生物质能、煤基清洁能源、太阳能、氢能、CDM(清洁发展机制)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是中海油新能源产业的孵化器”。
2013年12月31日,记者在国宾大厦5-7层中海油新能源办公室看到,一些用来打包的纸盒被堆在办公室外侧。
利用一位员工抽空在楼道里抽烟的间隙,记者试图探听有关消息,但对方十分谨慎,并不愿多说。
事实上,大概五六天前,来自中海油总部下发的文件让在这里办公的职员陷入了困惑。2012年,中海油新能源刚实现了扭亏为盈。
文件下发后,中海油新能源内部召开了会议,将文件的内容传达到了个人。消息人士称,文件大概内容是中海油要解散新能源公司,仅保留内蒙和山西两个SNG(煤制气)公司,其他项目都将卖掉。
此外,还将这两个SNG公司升级为二级子公司。之前,中海油新能源为中海油的二级子公司,SNG公司则隶属于中海油新能源。
在中海油新能源的内部会议上,中海油给了一些员工两个选择,要么自谋出路,要么去内蒙和山西项目。
接近中海油高层的人士称,那些有中海油正式编制的员工不用担心会被解聘,他们会被安置到其他岗位上去。
记者了解到,在中海油新能源,有一部分职工是直接从中海油内部调任过来的,这些人一般在编;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合同工,有一些是和第三方劳务机构签订,属于劳务派遣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