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聘员工,随时上班。”11月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场招聘会上,一家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对求职人员说。这似乎是光伏企业用工需求大增的一个缩影。用工需求的增加,则被看作光伏市场和制造业复苏的表现之一。我国光伏制造业在2012年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寒冬”,产能严重过剩以及国外贸易壁垒围堵等因素,使得行业整体经营陷入较大困境,而今年冬天,光伏制造业已感受到了复苏的温暖。但光伏业作为新兴产业,不少问题仍与发展同在,未来光伏业将如何在发展中积极解决问题?记者近日在“2013光伏领袖峰会”上采访了多位与会专家学者,他们均认为,政策扶持引导、电网企业支持都十分重要,但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业自身的调整提高仍是根本。
【政策】
光伏产业政策导向明确
尽管感到复苏温暖,但我国光伏产业仍面临着产品质量、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等瓶颈。为引导光伏产业突破上述瓶颈,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2012年和2013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引导企业回归国内市场
2012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意大利等大幅削减光伏补贴,欧洲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下滑。同时,欧盟和美国又对我国的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虽最终在今年得以解决,但对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的我国光伏制造业来说,依然是一个沉重打击。开拓国内市场,成为光伏产业应对危机的选择。
“中国光伏市场能否打开,主要看国家政策。”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说。记者在“2013光伏领袖峰会”上了解到,我国的相关政策对光伏产业的导向十分明确,即重点引导国内市场的开发。具体来说就是引导中西部地区利用天然资源优势,集中大规模发展大型光伏电站;东部地区则着重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
大型电站建设方面,201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要达到2100万千瓦。今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上述目标提升至3500万千瓦。此外,国家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从今年10月1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对利用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
分布式光伏方面,2012年5月,国家能源局提出促进太阳能热利用和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当年9月下发通知组织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今年11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征求2013、2014年光伏发电建设规模意见的函》,要求2014年光伏发电的建设规模比计划提高两成,达到12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项目将达到800万千瓦。
江苏、江西等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认为,政策增加了光伏产业向内发展的信心,对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好的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