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合肥市的光伏企业还通过什么方式消化自身产能?
王文松:目前光伏行业刚刚转暖,但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生产企业转型电站建设已经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合肥光伏企业除了拓展本地优质屋顶资源外,更应该大胆“走出去”。
2011年以来,针对光伏行业出现的特殊情况,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确定光伏产业的“借光发展”战略。2012年,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市长张庆军先后四次带领本地企业到西部寻求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合肥市政府确定光伏产业的“借光发展”战略,带领本地企业到西部寻求发展。今年9月6日,合肥阳光电源和三峡新能源在酒泉共同建设的100MW地面电站一期50MW项目实现并网发电,二期工程将于年底实现并网。这是合肥市前往西部地区开拓市场的一个缩影。我们将充分利用合肥光伏产业的基础,通过政府推动,拓展西部市场,在西部打造一个光伏三峡,实现产能释放,拉动本地企业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在西部地区建成了655MW电站,在建的有750MW,待建的有180MW。这些电站主要分布在酒泉和嘉峪关,除了甘肃,我们还打算到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等阳光充足的地区建设光伏电站。
记者:合肥市提出光伏向西部借光发展战略,正值国内光伏行业寒冬,是什么原因让合肥市政府看好这一产业?
王文松:当时光伏产业遭受挫折,合肥有这么多光伏企业,政府最基本的想法是帮助企业解困,既然海外市场已经难以依靠,所以只能把目光锁定国内市场。此外,从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情况来看,我国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的20%左右,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来自于水电。在国外,水电是不计入可再生能源的。中国光伏能源的占比还不足1%,这个数据足以说明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空间是巨大的。
立足核心技术
记者:导致光伏产能过剩源于缺乏核心技术,合肥光伏企业如何避免?
王文松:避免同质化竞争的解决办法是建立创新驱动机制。合肥利用本地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理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为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其研发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我们正在规划把合肥市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结合,建设太阳能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充电。
此外,合肥的龙头光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能力非常强。合肥中南光电研制出了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其把光伏片和普通瓦结合起来生产光伏瓦。这种瓦既具有普通瓦的功能,还能发电,预计能实现新型建筑的“三无”,即6层以下的楼房无水泥、无砖瓦、无外接网电。
这种瓦在欧美和东南亚地区都有很好的市场表现,我们的合作伙伴北新建材(17.20,-0.18,-1.04%)公司正计划开展“三无”新型房屋示范区、住宅产业化基地、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等项目。这种新型房屋能真正实现用电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