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汽车、船舶等多项工业产品产能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部分行业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一直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2000年前后,中国开始出现产能过剩。为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各地争相上项目,导致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当前的产能过剩已经非常严重。据有关资料介绍,2012年我国产能利用率仅为57.8%。在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不但存在于传统产业,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等新兴产业也同样存在产能过剩,而且呈现“一边产能过剩、一边新增能力不减”的奇特现象。
分析这两个时期的产能过剩,就会发现有本质上的不同。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增速出现下滑,但这种现象是周期性的、暂时性的,已被后来长达近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验证。当前中国的产能过剩面临完全不同的境地。经济增速下滑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呈现出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外需持续不振,土地、劳动力与生态环境的低成本优势不再导致资本向成本更低的国家与地区转移的复杂局面。
为何我国的粮食、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服装、鞋帽等产能也是全球最大,物流等服务行业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但是这些行业从未被提及产能过剩,而单单提及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形成产能过剩,归根到底是市场机制发挥得不好。从钢铁、水泥、船舶、多晶硅、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情况看,背后都有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在操控,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深究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收的巨大诱惑。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属于流转税,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流转税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企业生产运行就要征税,而不管盈利与否。钢铁、有色、水泥等行业属于资源消耗大、产出也大的行业,流转税额是非常可观的,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