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断提高的技术相比,绿电送出的经济性却始终未得到过多重视,最明显的问题就是配套提速和储能价格。
从现有项目的经验看,多数电站建设时间较短,而相应的配套设施从审批到建成耗时较长。譬如张北风光储输示范项目,2010年,已有建设“张北——南昌”特高压工程的消息。但直到2013年6月,相关配套的输送工程才通过审批,完成环评外业调查。
按照张北风光储输一期的建设规模计算,风光电力装机共14万千瓦,以为每天出力10小时,每年200天计算,电量都能达到3.9亿千瓦时。而根据新闻报道,2012年,张北风光储输一期全年共发电量2.4亿千瓦时,仅相当于甘肃省全省的日用电量。之所以会出现限制出力,外送通道未能匹配无疑是原因之一。
而未来,光伏将向下游大批转移,限制出力不仅将关乎几家企业的前景,而且会打击投资者对新能源产业的信心。随着“国八条”贷款政策推出、资本大量进入,出力受限不仅不利于光伏产业恢复,还会连带影响到为其实施贷款的机构和个人。
除了通道建设,储能补贴不到位也会阻碍绿电送出的效率,而其中,风电受到的影响最大。
当下,不少风电场正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储能本身价格过高,风场安装储能收益却很低。在风光储电站中,最佳的情况是储能设施利用峰谷电价,在风力较大的夜间低价充电,白天则放电销售。根据各地发改委目前的政策,全国峰谷电价比大多在4:1~4.5:1浮动。有人测算,通过储能提升10%~20%的风电利用率每年可增加电费约1000万~2000万元,而储能电池的年折旧费已在3000万元以上。
不少绿电项目因为成本难以承担,减少了原有计划中储能规模。但这会引发一种不良循环:因为储能厂商拿到风场这样的大订单减少,产品成本就更降不下来,绿电项目更加用不起,长此以往,绿电送出受到影响,让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