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取代的通道
而模式成立的前提是,电站有人买、绿电能消纳。
这并非易事。投资绿电的企业多是希望通过将建好的电站转手,以盘活资金。但问题是,不少企业都抱有这种心态,如果这样,项目建好后或将面临“观望者众、出手者少”的窘境。以光伏企业为例,即便是消化了过剩的设备产能,也不过是将光伏板的存放地点由库房搬进电站。
如果是转手难,消纳就是另一个途径。国八条明确支持分布式发展,于是有人指出,投资电站的方向将从西部转到中东部,规模也将由大型电站转为建设分布式光伏。但盘点近期投资的多个光伏项目,多数企业仍把重点放在甘肃、内蒙古、青海等传统新能源基地。众所周知,这些地区风光条件优越,但缺少耗能的大工业,加上目前对环境的要求,这让地方政府需要寻找一种“不产生过多污染、又能大量耗能”的消纳方式。
这种方式并非奢望,云计算中心就是其中一种。近期,媒体称张家口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有望今年开工建设。项目所在的冀北地区是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截至2013年2月底,冀北电网风电装机容量639.05万千瓦,风电最高日发电量占比达20%以上,且当地自身消纳能力较差。如果类似的项目在各地建成,将成为清洁消纳多余电力的重要途径。
但问题是等不及。参照已建设的项目,一座占地为12万平方米的云计算中心,保守的建设周期为4年左右。而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张家口的云计算中心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0万平方米,这个速度无法与新能源基地的建设速度比肩。类似的消纳方式一旦无法建起,绿电消纳仍需要借助外送。
绿电外送的最大挑战就是稳定性。风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光伏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大,且光伏发电技术转化率一般不超过15%。因此,绿电外送需要引入互补装置,减小其对系统的冲击和影响,提高绿电外送的经济性。
在青海、黑龙江一些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新能源基地,水电互济是解决新能源稳定性不佳的方式。而在河北、甘肃、宁夏、内蒙古等水资源短缺的地方,化学储能是当前最佳的办法。目前,风光储能结合最佳范例就在河北省张北,在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一期项目中,除了风机和光伏设施,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锂电池储能电站与集中监控平台,24.5万节电池支持着风能和光伏大规模实现友好并网。
而这种模式正在被更多绿电基地使用,除张北二期工程将新增风电装机40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6万千瓦和储能装置5万千瓦外,宁夏、青海等地也已经规划或建设风光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