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化解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价格承诺”协议正式实施,有效期至2015年年底。尽管争端暂告一段落,但光伏企业国际环境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启动国内市场已成为企业走出“寒冬”的根本所在。
目前,国内光伏企业有几百家,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如何降成本、提质量、创新技术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能研所研究员王斯成表示,须警惕国内市场蛋糕令已被淘汰的光伏企业死灰复燃。
现状:国内光伏产业或将迎来洗牌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竞赛上,与会嘉宾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深入交流。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周晓燕表示,201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达200多亿美元,成为中欧贸易史上最大的贸易摩擦案件。周晓燕介绍,2012年我国光伏行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全行业涉及人士40万,产品约70%出口欧盟市场。如果欧委会实施双反措施,将对我国光伏产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通过协商,欧委会做出了暂缓征收高额临时反倾销税,留出两个月谈判窗口期的决定。谈判期间,中欧双方就价格承诺所涉及的各个问题展开了艰苦谈判。为了维护各自利益,双方寸土必争,过程异常艰难。”她说。
8月2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中欧光伏贸易争端“价格承诺”协议,并从8月6日起实施。中方给出的最低承诺价格为0.56欧元/瓦,出口欧盟的太阳能电池板则不超过7GW(十亿瓦特),中国企业按“631”比例分食欧盟光伏配额。
周晓燕表示,所谓价格承诺安排是指中国企业承诺将对欧盟出口的光伏产品价格提升到一定水平上,出口数量保持在一定的限额内,而欧盟则对参加价格承诺的中国企业不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有业内人士坦言,尽管价格承诺与征收47.6%的惩罚性关税相比,对出口企业影响已大大减小,但并非一劳永逸。当下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价格约每瓦0.5欧元到0.52欧元间,0.56欧元每瓦的最低限价已提价10%左右,配额制度会挤压部分企业空间。
此外,只有应诉的95家企业可以参与价格承诺安排,其他企业则要被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国内光伏业或将迎来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