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极具诱惑的明星工程和朝阳工程,似乎照到哪里亮哪里,成为国内许多城市的“座上宾”。为了得到这一产业明星的青睐,地方政府不惜以超优惠政策“讨好”光伏企业落户本地,从政策到土地,再到资金,多角度、全方位支持光伏产业园建设。
一个行业的危机,首先是行业领袖的危机。在经历几多挣扎之后,无锡尚德这个光伏巨头终于难改颓势,企业发展势头一路向下。
2013年尚德无奈进入破产重整,施正荣这位7年前的中国首富,也从人生顶峰黯然陨落。留下的,是牵扯多家银行的巨额债务黑洞,是给上下游产业带来的创伤。
尚德事件背后政府之手的“拔苗助长”
从2001年成立到2005年赴美上市,尚德只用了4年时间。而从创始人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到尚德破产重整,用时也不过7年。无锡尚德这12年的命运沉浮,无疑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而这一局面的背后,离不开政府之手的背后推动。
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产业政策必须顺应经济规律。
而在光伏行业,被政府之手“拔苗助长”的并不止无锡尚德一家。短短十年间,中国光伏组件产能占到全球50%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这一切都离不开地方政府对地方明星企业的大力扶持。换句话讲,中国光伏产能的严重过剩,与当地政府的粗暴推动有直接的关系。
国内光伏业的另一个大企业赛维LDK就是最好的例子。2005年LDK凭借5亿元自有资金及2亿元政府信托借款,在新余市成功落地。自此,新余发展地方经济的重点工作均围绕赛维展开,补贴、优惠和财政拨款等多方面的襄助不断。在2012年赛维陷入困境之后,新余市政府更是通过江西恒瑞新能源公司购买股权的曲线输血方式为赛维的债务买单。
在新能源发展初期,各国政府均给予支持,这是通行的做法,但与其他国家的补贴需求方不同,中国的地方政府却将大量的扶持政策花在了光伏制造环节。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旧政策模式“难配”新能源的问题。例如,补贴标准的精确性不够,和行业技术进步缺乏联动性。这使得中国光伏企业虽是战略新兴产业,但却仍在延续着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链条的旧发展模式,“穿新鞋走老路”,竞争力仍然来自于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