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遭“封堵”
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日子也不好过,从2010年起,光伏企业先后遭遇美欧“双反”调查,从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到光伏系统安装等,整个光伏产业遭受重创。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光伏企业深陷困境,许多企业濒临倒闭。业内人士称,如今,光伏行业近10年来的成就几乎被清零。
而最近一次的欧盟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是有史以来全球案值最大、波及面最广、经济损害最大的贸易壁垒案件。
对此,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一旦欧盟“双反”政策实施,中国光伏企业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一是将可能直接造成超过千亿元的产值损失。二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将加速失去国际竞争优势,被迫退出全球主要市场,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信贷遭受损失,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引发大量失业。三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国家战略性新能源产业可能失去重要支撑,被迫重走老路。
“一旦欧盟执行47.6%的关税,中国的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将完全丧失竞争力,失去话语权,中国光伏产业前景不容乐观。”王晓光对记者无不担忧地表示,所以,现在许多企业集体外迁,或者找OEM代工试图避开高额的税收。
政府出手救市
就在中国光伏企业绝望之时,国务院的一纸政策或改变这些企业的命运。
为规范和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国务院日前发布了《意见》,提出2013年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GW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GW以上。该目标明显高于国家能源局去年印发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
此前,“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GW千瓦以上,并且包括1GW光热发电的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