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为“灵活”的骗补方法则是“并肩作战”。先找一个合作伙伴,以这个合作伙伴的名义来申请补贴,但彼此之间并没有打算真的去做任何光伏项目,所有的准备资料及采购合同都是虚假的,以此来获得高额补贴。而在获得补贴后,则将资金借用给第三方或者挪用资金用于购买土地及相关税费等更高收益的领域,从而将那些真正需要补贴的项目挤掉。为了“配合”这种合作模式,甚至有公司会提供配合验收的业务,以保证“并肩作战”的成功。在配合验收完成后,还可以拆装组件设备异地再建或者出售。
“不管是虚报材料还是合作骗补,都违背了国家补贴的真实意图。骗补手段的层出不穷,正是在为补贴机制的漏洞敲响警钟。”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
为漏洞“对症下药”
事实上,对于今天的“骗补大餐”,林伯强早在2011年就有所警觉。
当时,他曾提出“当心节能补贴成骗补者大餐”的观点,对整个节能市场的补贴趋势提出了担忧。但时至今日,其所预计的隐患却并未消失,反而变成了现实。
为何早已被注意到的隐患却无法有效预防?难道是补贴机制出了问题?
记者了解到,国际社会对节能产品推广实行财政补贴的政策由来已久,美、英、日、澳等国都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而其结果表明,合理的财政补贴确实可以有效地引导企业的生产行为,利于实施减排。“在这一点上,我国启动节能补贴,其出发点也是为了通过补贴政策,扩大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推进节能减排战略,在方向上与国际社会无异。”张帅认为。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