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该区域的气候条件下,光伏组件要承受全球其他地区罕见的高温环境。并且在沙漠环境下,昼夜温度相差非常大,以及随处可见的灰尘颗粒,都会成为光伏开发商的新挑战。即便抛开产品技术层面的因素不谈,更大的挑战则来自于当地对市场的保护和封闭。
“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运作方式往往是进行招标。通过这种形式,一些政府正在试图提高产品中的当地产品比例要求。同时,投标方式也更容易带来高度的官僚主义和项目开发的延迟。”
事实上,在新兴市场其它的不利因素还包括,脆弱的电网基础设施、缺乏融资支持、官僚主义和频繁的项目延期,这都会成为国内光伏开发商的挑战。
极易饱和的市场
一直以来,业内很多人把西班牙光伏政策的骤变引发市场萎缩当成了惨痛的教训。
2007年到2008上半年,西班牙政府推出了与传统电价几乎等价的激励政策,外加全球油价上涨等因素,光伏产业处在蓬勃的上升周期。然而自2009年伊始,西班牙的政策发生了转变,补助的上限为500兆瓦,市场缩小至80%。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公司开始裁员,迫使西班牙光伏市场也转向国内,尽可能的在本地采购,从而导致了西班牙光伏市场的剧烈沉浮。
据此,邹西原介绍说,西班牙市场的骤变,让很多企业转向了南美洲的市场,尤其是阿根廷。西班牙政策风向的逆转,这种政策变化是否会在刚刚热起来的新兴市场再次出现。开拓新兴市场的光伏企业在面临种种羁绊时,当地市场是否能真正消化一涌而上的光伏产能,不免让人有些担忧。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新兴市场的容量除印度、日本市场外,很少有需求量超过吉瓦级的市场,恐怕少量几个中国企业的进驻就能够满足当地需求,当大量中国企业转移出货目标时,这些事情很容易出现饱和。为此,完全依赖新兴的市场消纳产品值得商榷。
以日本市场为例,2013年一季度,中国对日本光伏组件出货量超过700兆瓦,在日本国内市场的占比约为40%。据预测,日本光伏市场在2014年就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届时中国光伏市场恐怕很难继续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从市场要求和需求来看,日本极高的进入门槛,恐怕也只能满足少数几家一线企业分享这场光伏盛宴。
邹西原对于国内光伏组件急剧涌向日本市场,未来是否会引起日本政策的收紧,就提出了疑虑。他认为,大规模光伏组件急速占领日本市场,势必会引起日本政府的紧张,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日本出现欧美贸易保护的“双反”举动,会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