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硅料紧缺,开启“拥硅为王”时代。李仙寿的昱辉凭着回收废硅料让昱辉在只有150万美元注册资金的情况下在伦敦创业板上市。此时尚德为北京的鸟巢项目做的太阳能工程引发媒体热议,新能源+首富的光环让施正荣逐步登上神坛。其它公司也开始自己的上市进程。天合、中电、英利、林洋等企业,谁会成为第二家尚德引发众多关注与猜测。但与2006年11月夺得榜眼的却是当时默默无闻的瞿晓铧创办的阿特斯,性格使然,这家公司一直低调至今。随后,天合于同年12月上市,高纪凡夫妇身价超过30亿元。而天威英利由于国企背景,上市进度延后,占股51%的天威进行了3次单方面增资,将股份从51%下降到不足30%,为公司上市铺平道路。这时大批企业投身多晶硅建设中,技术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
2007年,多晶硅紧缺进一步加剧,硅废料价格猛涨,从50元/公斤涨到900元/公斤。原生多晶市场价涨到300美元/公斤。杜邦当年短暂停产维护,导致TPT缺货,同时让非氟背板流入市场。英利、中电等公司终于在Deadline前赶上末班车。从2006年开始,几乎各家公司都与硅料厂商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著名的是尚德与MEMC的合约,甚至给MEMC一部分尚德股权。但这些厂商其中不包括中电光伏。中电在当年受硅料制约严重,大举收购国内散货。这一年,施正荣对媒体称光伏业面临过剩的危险,建议投资者应该谨慎。这时薄膜与晶硅孰优孰劣的话题愈演愈烈,新奥集团购以超过15亿元的价格购买应用材料的薄膜设备。同时新光硅业于年初投产,当年收回大部分投资。当年,疯狂扩产的LDK董事长彭小峰以400亿元位居胡润中国能源富豪榜首位。
2008年,新近企业猛增,多晶硅价格一度涨至500美元/公斤,似乎薄膜将要成为救世主。年初,协鑫集团旗下的徐州中能投产,但初期质量不够稳定,被客户称为“买彩票”。而嗅到危险的天合光能扔下了几千万的初始投资,壮士断腕,从多晶硅项目中抽身而退。6月,中电光伏终于与瓦克签订多晶硅长单。2008年9月天合赞助了在常州举办的太阳能光伏大会,行业乐观情绪达到顶点。但一个月后,金融危机蔓延欧洲,行业陷入窘境。与此同时,多晶硅项目纷纷投产,价格一路下滑,除了最早的新光硅业在2007年赚了一年钱之外,其余盈利前景均不看好。行业弥漫着的绝望情绪,远比现在更甚。同年年底,国内艾索等一批生产中小型逆变器的企业开始筹备,市场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大大的惊喜。年底,尚德宣布产能达1GW,成为中国首个GW级光伏企业。英利则在与天威闹“分手”,天威负气远走四川。而遇到库存门的彭小峰身价缩水1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