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闹得很凶,主要是欧盟不干了,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开始是要从6月6日开始征收高达47%的临时性关税,接着是李克强总理斡旋,欧盟同意未来两个月将临时性关税稳定在11.8%,但是两个月之后,欧盟将毅然决然地将标准提升到47.6%的水平,双方从此再无讨价还价的可能。
如何看待这样重大的国际经济纠纷,涉及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经济地区经济学价值观的问题。
中国人的解读,理所当然是反击贸易保护主义。李克强总理的外交辞令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当前中欧关于光伏产品的贸易争端。此案涉及中国重大经济利益,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严重损害中方利益,也必然会伤及欧方利益,影响中欧合作大局。中方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坚决维护中国的利益。希望双方通过对话磋商解决贸易争端,而不是打贸易战。贸易战没有赢家。”
而欧洲人的言辞并不这么表述,他们更加理直气壮的认为,必须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所谓“反倾销税”,就是对倾销商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所谓“反补贴税”,是指对进口商品使用一种超过正常关税的特殊关税。欧洲人的目的非常简单——必须阻止中国政府在光伏产业方面,实施对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的政府奖励和补助措施。这是一个完全靠中国政府扶持起来的超级垄断性产业,破坏了市场的自由竞争,破坏了全球贸易的基本秩序,进而也破坏了欧洲相同生产商的利益。
两相比较,差别是巨大的。
的确,中国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向来习惯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习惯于由政府来主抓经济。有两个明显的但却是反市场的现象摆在这里。第一个现象,是过去的一段时间之内,国内靠着政府的财力,靠着各种政策倾斜,兴起了一大批“光伏基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有300个城市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光伏产业基地超过100个。2009年中国内地多晶硅产量超过了两万吨,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了4000兆瓦,连续3年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大国。近五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占到了全球市场的六成以上。如此豪迈的产业格局,一时间让很多政府官员产生出一种世界之大舍我其谁的骄傲表情。
第二个现象则是与第一个构成一种反讽。虽然光伏产业看上去很美,但国内的消费市场却几近于无。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并没有明显的光伏需求市场,90%的光伏产品依靠出口,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出口市场。
这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中国人发展一个新的工业产业,很多时候就是如此顾头不顾尾,政府像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经济学家,更像一个无所不在的市场设计师。我正在做一个事关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大面积发展轻工业产业的课题,当时不仅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老人大力支持,而且全国计划会议出台“六个优先”原则,要求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和技术改造措施优先,银行贷款优先,使用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确保轻工业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