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建厂面临绕不过去的壁垒,国内市场亦非避难所。
中国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光伏组件生产制造环节,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市场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处于最易被阻击的产业链中游。
去年无锡尚德的破产,已暴露出近年来国内光伏业的重重风险。此次欧盟“双反”措施实施后,对中国光伏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欧盟启动“双反”调查后,不甘坐以待毙的天合光能、英利等几家中国光伏生产企业,曾试图通过增加在中国台湾和日本代工生产绕过贸易壁垒,然而,情况并不乐观。
反观国内市场,产能每年在以接近100%的速度激增,但电站建设速度较慢,一时还无法将其消化,亦无法充当避难所。
外患内忧之中,中国光伏企业何去何从?
绕不过去的壁垒
“通过海外代工绕过欧盟贸易壁垒,只能是确保销售现金流的权宜之计。”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此前曾表示,将加大其光伏硅片在台湾的代工量,但通过海外代工生产的光伏组件,要比在中国大陆生产的成本增加0.4元/瓦左右,占到成本的10%左右。
除成本增加外,海外能够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委托加工的产能已经严重不足,台湾的一线和二线太阳能工厂已经实现满负荷生产,难以再接受更多的代工订单。
英利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告诉记者,为了应对欧盟对华光伏“双反”,不丧失欧盟市场,中国企业只有通过海外办厂,才能绕过贸易壁垒。
王亦逾透露,为了适应形势变化,英利将在海外建厂,以绕过欧盟贸易壁垒。相比成本较高的欧美国家,英利更倾向于在东南亚建设海外生产基地,比如泰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作为保障,而且人工成本比国内低近60%。据了解,除英利外,目前阿特斯、晶科能源等大型光伏生产企业,为应对贸易制裁,均表示过海外建厂的意图。
5月28日,阿特斯一季报显示,其对欧洲的出货量约占20%,同比减少1/3。自2013年3月以来,阿特斯就开始从加拿大的组件装配厂向欧盟提供组件,但数量仍然比较少。主要原因是加拿大厂的成本比较高,与国内的工厂相比优势较小。
晶科能源的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对记者表示,目前,用海外设厂的方式保住欧盟的市场份额并不现实,主要是成本问题,但不仅是简单的劳动力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