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生产光伏组件的自动化率已经很高,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在下降,在其他国家建厂无法复制的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配套能力。海外建厂在运输成本、时间成本和对订单的反应速度等方面都难以与国内相比。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设厂也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如法律、环境和政府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会相应地推高生产成本。
“目前,中国企业不适于大规模扩张海外的产能,盲目押宝海外的风险很大。”钱晶说。
尚德电力副总裁龚学进告诉记者,尚德电力是最早在海外建设光伏生产线的中国企业,2010年尚德电力就已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投资建设了50兆瓦的生产线。但是,当地高企的人工成本,不得不要求企业追加更多的投资购买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同时,相应的电力、原材料、税收等费用都要比国内高出很多。更重要的是,如果征收“双反”关税,即使中国海外企业的光伏组件成品能够绕过贸易壁垒,但是其来自中国的支架构件、多晶硅切片等元件依然会被征收高额关税。海外生产线难以与国内产业形成产业链,难以发挥国内的产业产能优势。
“单纯为了绕开贸易壁垒而在欧美建厂并不划算。”龚学进表示,中国企业难以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在短时间内绕过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不得不为过度依赖欧盟市场的畸形产业发展买单,从而将陷入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资金流困难。
“目前,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是销售无门、资金断裂的致命打击。”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表示,从目前看,只有发展中国光伏电站,把国内市场撬动起来,才能挽救中国企业。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中国企业70%的产能内销,30%的产能出口。
钱晶表示,做电站开发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大量光伏企业的现实困境,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晶科能源向欧盟出口的比重降低了一半,而更多地向电站开发方向延伸,并尝试做独立电站。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仇展炜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没有去海外设厂的打算,但从2009年就开始做电站开发,目前国内和国外开发电站规模的比例是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