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能源
对话人:
德国沃尔索太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 施睿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员 红炜
中国的产品一流但光伏电站并不一流
红炜:去年底,中国国务院召开常务工作会议,决意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今年已经明确光伏电站建设目标为10GW,不出意外的话将成为年度全球第一建设大国,我感觉未来还将继续保持一个较高的建设速度,这对残酷整合中的全球光伏产业是一个好消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今天,各国产业间的相互融合、互补、促进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环境与国际接轨更是大势所需。过去,中国产品为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中国光伏终端市场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像德国这样发展成熟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只有这样,中国的光伏产业才会有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光伏产业是人类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各国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沃尔索公司作为德国著名的光伏电站建设系统方案解决商此时来到中国,用中国的老话说应当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应得到极好地体现。
施睿:非常遗憾的是情况并不像你说的那么乐观。中国的光伏终端市场建设确实发展很快,我们也是因为预见到这一点而来到中国。作为国际领先的光伏系统集成商,沃尔索公司在开发、计划、建立并运营大型光伏电站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是全球最早从事这方面业务的公司之一,在世界各地成功地完成了超过7000个住宅和商业光伏电站的项目,总容量超过440MWp。我一直以为沃尔索的建设经历是全球新能源事业的宝贵经验,对于中国光伏事业的发展也一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事实是沃尔索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得并非那么理想,这正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现在中国的光伏电站建设数量很大问题也很大,就我所知,一些中国著名生产企业用在国内光伏电站的组件质量水平只能达到他们用在德国市场的一半。带来的结果是:中国生产的组件可以是世界一流的,但中国的电站建设远不是一流的,将来的发电水平也一定不是一流的,几年之后电站的发电功率一定会大大衰减,这必将对中国光伏产业和社会财富产生极大地损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中国缺少标准。特别是当前产业整合、市场不好的时候,生产组件的企业都跑去建电站了,但是他们的重心不在如何把电站做的更好,而在如何跑关系拿到项目,因为只要拿到项目,银行就会给贷款,就能赚钱,结果光伏组件和电站的质量就不那么重要了。特别是像“金太阳”项目,项目一旦到手了,项目的施工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缺少标准,难以对组件选择和建设过程做出准确评估,使得电站建设质量本来可以做到90分,实际只能达到60分。来到中国做项目让我明白一个事实:中国人和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德国人按照制度想问题,中国人按照人际关系想问题。缺少标准还只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电站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国缺少对这个系统的认知和重视。
光伏电站建设系统就像盖大楼需要总体设计
红炜:在检测组件的标准方面,德国有TUV,美国有UL,日本市场对产品PID检测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据说德国也将开始严格的PID检测。作为生产大国和今年的安装大国,中国光伏产业缺少标准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企业送检的产品是一个标准,国内电站建设使用的产品又是一个标准。对此,中国正在努力弥补之中,但是好像经费严重不足,这将制约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