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国能源及水务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5月,德国第一次有40亿千瓦时的电量来自于光伏发电并全部并入电网。这说明,德国已经有10%的消耗电量来自于太阳能发电,与上年同期相比提升了40%。
在众多欧洲国家中,德国一直是可再生能源政策的领导者。但是自2012年年初以来,4家德国光伏企业(Solon、SolarMillennium、Solarhybrid、Q-Cells)都已申请了破产。而根据Solarbuzz及台湾咨询时报数据,德国光伏企业Q-Cells在2010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10排名中位居第4。
一个客观的事实说明,中国光伏产品的低价倾销已导致德国光伏产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实际上,中国光伏产品价格低,除了劳动力成本因素之外,在防止污染与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可能忽略了部分隐性成本。
这就是市场经济规律,既要勇于竞争,又要防范各种可能到来的风险。当你逼对手于绝境时,一定要注意正确的策略。有时保留竞争对手犹如树一面镜子,能时刻正确认识自己。
“不公平竞争”并不成立
欧美一直指责中国政府给予国内光伏企业高额补贴,但实际上欧美国家的补贴力度远大于中国。
欧美等开展光伏产品“双反”时,一直指责来自中国的所谓“不公平竞争”,意指政府给予企业包括如贷款、税收、土地以及企业运行费用等方面的补贴。
德国是世界第一个实行光伏上网电价法(FIT)的国家,据WTO公布的“欧盟产业补贴报告”透露,德国政府通过太阳能屋顶计划(HDTP)向德国太阳能光伏制造商提供了5.1亿欧元补助,德国在2010年光伏发电电价上的补贴超过118亿欧元,这些支持政策的颁布使德国迅速成为太阳能能源利用的全球领先者。美国也不甘落后,自2009年实行经济刺激法案以来,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资金支持额度高达160亿美元。而中国政府自2009年以来,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平均不超过150亿元(其中70%用于风电),力度远远低于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