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路
降成本 建电站 走出去
“6年前,我们向光伏行业投了5个亿,现在想想要是当时不投光伏,而是到上海买几百套房子,放到现在少说也值10个亿了,况且当时还没有限购。实在想不通为啥要搞什么光伏!?”江苏一位已被光伏严冬折腾得筋疲力尽的中型光伏企业老板向记者大倒苦水。
而整个行业内,和他有着同样心情的人不在少数。对这些疲于奔命的光伏大佬们来说,寻找一条真正有效的出路才是当务之急。
“短期内,部分下游企业可以采取到东南亚建厂的方式来规避‘双反’。”保利协鑫一位高层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下游企业甚至不需要搬迁,只要在当地新建生产线就行了,因为后者成本更低、效率还更高。
强生光电董事长沙晓林则认为,中国光伏产业要突破困境,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建设大规模分布式电站项目,使光伏发电形成大规模应用,尤其是大规模建设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通过广泛应用,可最大化消化产能、拉动销售、加速周转。
而企业则应当痛下功夫进一步降低成本,“我们的目标是用两年时间,使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建设成本每MW降至500万元左右,基本与目前火电厂投入相近。”沙晓林说。
“如果光伏电站每MW建设成本能控制到500万元左右,加上国家今后几年对光伏的电价补贴、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我们预算,投资回收期基本可控制在7至8年,按光伏组件25年使用寿命计算,此后17年发电全部为净收益。”他说。
记者了解到,强生光电和上海航锐原先分别主打薄膜光伏与逆变器,但过去两年均完成“蜕变”,成为光伏电站开发商。
“打个比方,我们过去是生产水泥、建材的,现在成了房地产开发商。”据沙晓林估算,我国仅已建和在建工业用房屋顶面积,就可安装100GW光伏系统,市场空间十分巨大。
他透露,公司今后四年计划建设1GW光伏电站。而到今年6月底,公司已持有50MW光伏电站,其中47MW为屋顶项目,未来将以此为基础,与合作者通过建立股份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更多、更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